曾小军指出,过去非市场化的机制造成了国内制药企业的小散乱,现在从非市场化到市场化、集中度提升的趋势,带来了并购的机会,“国内有5000家医药企业,而美国只有500家,生产的药品供应全球。”
每经编辑 肖乐
每经记者 肖乐
医改的深入推进,政策的利好,极大地刺激着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数据显示,2015年,医药健康产业PE/VC融资案例数134起,融资规模比上年增加51%,达到了34.72亿。同时医疗健康产业并购也是愈演愈烈,2015年国内医疗健康行业宣布的并购交易623起,同比增加了30.06%。
前不久,东诚药业、华神集团、天药股份等企业集中出手,并购整合了产业链上的优势药企。“在传统制药行业当中,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会形成二八定律,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企业开始并购,可能一开始在国内,再逐渐发展到国外。”高特佳投资集团首席战略官、执行合伙人曾小军6月29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
医药产业并购是大势所趋
在6月29日“新引擎·新增长——2015-2016年度产业与资本年会”上,曾小军分享了一组数据,2015年,国内医疗健康行业宣布的并购交易623起,同比增加30.06%,交易规模247.36亿美元,同比上涨40.87%,完成的并购交易284起,同比增加38.54%,交易规模118.48亿美元,同比上涨14.71%。在2015年整个国内并购市场中,生物技术/医疗健康完成的案例占国内并购总数的8.9%,仅次于IT和互联网产业。
曾小军指出,过去非市场化的机制造成了国内制药企业的小散乱,现在从非市场化到市场化、集中度提升的趋势,带来了并购的机会,“国内有5000家医药企业,而美国只有500家,生产的药品供应全球。”
与国外动辄百亿美元的并购规模相比,我国医药产业并购规模相对较小,“在相对传统的医药领域并购成为主流,中国目前还有很多小的机会,国外市场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只有大的机会,没有小的机会了。”曾小军表示。
除了并购,医药健康产业新技术也是政策鼓励,市场追捧的方向,但这个领域的投资逻辑与较为成熟的制药领域不同,“制药领域已经发展到了并购的阶段,而像细胞治疗、单抗、蛋白质药物等等一些前沿细分领域还处于早期阶段。”曾小军说道,“这部分领域就会存在各种可能性,可能就要用投赛道的方式,选择一个看好的行业,梳理出这个行业的前几名,都投一遍。”
移动医疗的核心是诊疗效率
同样火热的还有移动医疗行业,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42.7亿元,比上年增长44.7%,行业融资规模越来越大,平安好医生、微医集团、丁香园、春雨医生等独角兽企业都在谋求商业模式的突破。
不过,有观点认为,移动医疗创业者始终无法触及医疗服务的核心,经历了资本热捧的移动医疗行业正在逐渐降温。
在曾小军看来,提升诊断和治疗的效率才是互联网医疗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在诊断和治疗环节没有提升,总是在打擦边球,说平台有多少流量能解决多少挂号问题,这些是不长久的。”
他给记者举了一款国外糖尿病APP“BlueStar”的例子,“BlueStar的公司本身是做糖尿病药物和医疗器械这一块的,所以它积累了很多数据,能够对糖尿病病人进行合理监测和指导,同时它是一款被纳入药品管理的APP,可以列入医保,保险公司愿意买单。”
实际上,BlueStar是WellDoc公司开发的第一个作为处方药通过FDA审批的移动APP,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医生给患者开具BlueStar之后,处方的副本会传递到WellDoc,WellDoc根据患者具体病历档案将BlueStar个性化,与此同时,药店中的药剂师需要对处方进行核准。使用BlueStar的患者要付出不菲的费用,在美国已经有多家保险公司接入了这个系统。
曾小军并不是很看好综合性的平台,“肿瘤的需求和胃病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每个领域的需求都不一样,都是很专业的。”曾小军说道,“如果一个平台解决的问题很明确,平台上需方和供方的匹配程度很高,会形成内生性流量,而不是花钱买的流量,那么这个平台就是很有前途的。”
他也坦承,现在移动医疗行业面对的并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环境,还有许多政策壁垒、阻碍性因素,“不过这也带来了更多机会,阻碍性因素会把大的市场分成很多小的市场,增加了判断的复杂度,同时也增加了投资机会。”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