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22万亩,到166万亩,北京耕地保护指标下调近半。一位北京市农委人士表示,“北京将着重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而以粮食为主的种植或将淡化,因此耕地保护指标下调在所难免。”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雯
每经记者 张雯
从原本规定的21.47万公顷(322万亩),下调到11.07万公顷(166万亩),北京耕地保护指标下调近半。
6月23日,国土资源部给各地下发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以下简称《调整方案》)。方案指出,在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北京需要在2020年保有322万亩耕地,《调整方案》将之降低为166万亩。
而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2007年7月~2009年12月)的结果,截至2009年底,北京有耕地340.8万亩,从1996年至2009年的13年中,北京耕地年均减少13.5万亩,如果不调整耕地保护指标,按照这个速度北京将很快突破耕地保护红线。
一位北京市农委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北京将着重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而以粮食为主的种植或将淡化,因此耕地保护指标下调在所难免。”
北京年均减少耕地13万亩 为什么?
在过去十多年里,北京的耕地持续减少,年均下降13.5万亩。而随着耕地的减少,北京市的耕地保护指标也进行了下调。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总的来说,农业比重趋于下降,而北京、上海、天津三地的耕地放在全国的量上来看,只是很小的一个比重。”李迅以沿海地区为例,其单位用地的GDP产出就比中西部地区要高得多,那么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适当下调其耕地保护指标更有利于经济发展。而在那些土地效益较低的地方,则要强调耕地保护,这也是为了土地集约利用。
那么,这些年来消失的耕地去了哪儿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了北京市近4年的土地供应数据,发现北京市新增建设用地每年都在2000公顷以上。
以2013年为例,北京全市国有建设用地计划供应总量8.475万亩,其中,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2770公顷以内,2013年度北京市完成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的81.6%,同比增长12.03%,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公共管理服务、产业发展供地占比过半,达到54.7%,住宅用地供应大幅增加,实际供应1783公顷,完成计划的108.1%,同比增加52.65%。
拓宽建设用地空间或有限 怎么办?
那么北京市的耕地保护指标被下调近半,是否意味着北京市将多出156万亩的建设用地空间?
“不一定就意味着都会盖上房子,比如修建城市、乡村交通,或者建设农业用地。”
李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而且在北京市将力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下,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农业地位的丧失,虽然农业比重必将趋弱,但这将倒逼农业向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虽然北京市耕地保护指标下调,但这未必意味着城市建设空间必然拓宽。同时,这也倒逼农业发展方式要进行改革。
“规划纲要调整之前,北京的任务是保住280万亩基本农田,现在数据调整到了150万亩,那么北京的农业要如何发展?”
上述农委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北京的思路将是通过建设外埠基地来保障菜篮子米袋子奶瓶子,市内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种业中心,同时稳定蔬菜自给率,相比通过规模化种养殖,农民更多是通过发展精品、高端或休闲农业来获利。”
另一方面,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也已形成了协同发展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
《调整方案》显示,在严格保护优质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空间格局优化统领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土地利用任务,推动区域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并且明确指出将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通过建设用地“减量瘦身”倒逼城市功能提升,原则上不安排新增建设用地,鼓励将存量建设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
“两相结合来解读,事实上已经释放出区域要加速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信号,而并不是说减少了这么多的耕地保护指标就可以都拿来盖房子了。”李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原先的用地方式附加值较低,单位用地产出也偏低,这样通过一放一收,促进相关产业升级,来促进集约发展。”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