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还在争论“谁颠覆谁”之时,有两家机构却“在一起”了。近日,蚂蚁金服与中国扶贫基金会旗下中和农信达成战略合作,将利用前者在金融云、大数据等方面技术优势,结合中和农信的线下优势和长期金融扶贫经验,为农村贫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
传统机构与互联网金融“在一起”,对于扶贫开发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阶段之时。去年,中央已经明确,要在5年内实现7000万人脱贫的目标,这意味着年均脱贫目标与过去30年年均水平相比几乎翻番,其难度不可小觑。
金融扶贫是增加扶贫投入的重要渠道。与财政扶贫相比,金融扶贫立足于开发式扶贫,坚持可持续性原则,着力增强扶贫对象发展致富的能力,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
过去,金融扶贫主要依赖传统路径。不可否认,传统金融的线下信贷经验丰富,在扶贫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当前金融扶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传统金融有其固有的“短板”。与城镇金融服务相比,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人员严重不足。蚂蚁金服的统计数据显示:金融服务人员的城乡比例为329:1,也就是说,当有329人金融服务于城镇用户时,只有1人服务于农村用户。
在此背景下,传统金融扶贫的资金投放方式效率也较低。信贷投放可以说是“全靠一双腿”。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山区,由于交通不便、金融基础设施薄弱,加大了金融扶贫的难度。
蚂蚁金服与中和农信的联手,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传统”金融扶贫新的可能。中和农信的信贷员多来自当地村镇,多年以来,依靠遍布乡间的信贷员积累了丰富的线下信贷经验。但其与其他传统金融模式一样,存在明显的“短板”——人员不足、效率较低,进而推升成本。蚂蚁金服此前更多活跃于线上,在利用大数据进行网络贷款方面有先天的优势。二者叠加,能够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提升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可获得性。
传统金融加载互联网也能够提升金融扶贫的效率。不仅在风险管控、产品设计上能够充分利用大数据,缩短流程、提升服务效率。从中和农信、蚂蚁金服的客户中还能发现,他们对用支付宝还款类似的事物表现出兴趣,假以市场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农民用户对互联网金融的接受度将大大提升,进而全面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
此前,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更多站在对立面——大家探讨的话题是谁颠覆了谁、谁抢了谁的“饭碗”。现在,当二者携起手来,各取所长,能形成合力、互利共赢,何乐而不为?不管是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助力扶贫开发的共同目标下,都需要更开放的心态、更开阔的视野。 文/陈果静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