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丰元投资吴军:创业投资更看重“人”而非项目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6-26 21:30

    6月24日,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吴军带着他的投资理念第二次来到成都,参加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投资最重要的是投“人”,而不是投“项目”,因为一流的创业人才可以把二流的项目做成一流。

    每经编辑 每经实习记者 余蕊均    

    每经实习记者 余蕊均

    互相依存的创业者和创业项目,一定要比较的话,孰轻孰重?吴军的回答是“人”。

    6月24日,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吴军带着他的投资理念第二次来到成都,参加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投资最重要的是投“人”,而不是投“项目”,因为一流的创业人才可以把二流的项目做成一流。

    那么,什么样的创业者能吸引投资人?吴军爽快地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投资项目不如投资“人”

    “一流的人,可以把二流的公司做成一流,但反过来,一个二流的人,一定会把一流的公司和项目,做成二流甚至三流。”24日,在被问到“影响投资的关键因素”时,吴军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在他看来,投资最重要的是投“人”,而不是投项目。

    吴军解释说,事实上,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创业者需要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在风投考察时,他们会更注重考察“人”,但对于“人”的考察恰恰又是最困难的部分。所以,他们早期在国内的投资,往往都集中在最后一轮的项目上,因为这个项目的长期表现是看得见的,所以很容易考察。

    但是,市场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比如,很多大公司的财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于第二年收入的预测有一半都是不准的,这并不是说公司故意弄错或预测水平不高,为什么会错呢?就是因为有很多不可预期的因素。所以,大公司尚且如此,更何况小公司?

    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来说,吴军表示,当你看到的投资计划书和项目公司在做的事成了两回事,“人”就变得非常重要。而他能不能在七八次的生死抉择中成功存活下来,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能力的。

    那么,在吴军眼中,什么样的人更能够吸引投资者的青睐呢?

    “首先,诚信非常重要,这与风投成功的可能性息息相关;其次是创业团队的互补性,这并不是说技术大牛和商业资源多的人凑在一起就是最好的;最终,则是运气,有的人创业很多次都不成功,可能这人真的不适合创业。”

    在被问到“下一个风口是什么”时,吴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无法凭空给出答案”。他介绍,一个风险投资人大概每年会接触上千名创业者,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信息进行过滤,所以,准确地说,投资人不是做预测,而是做判断。

    就目前而言,吴军认为,经济越往后发展,未来做“连接”的或许会变得比实体经济更重要,“比如Uber、Airbnb,他们都不拥有实体,但有连接,发展得很好。”所以,吴军表示,连接比拥有更重要,这是未来挡不住的一个趋势。

    从0到1 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事实上,吴军现在的名片上虽然只明确了“硅谷风险投资人”,但其“隐藏”的科学家身份对创业者来说同样具有吸引力和指导意义。

    公开报道显示,吴军2002年进入Google工作,不久后和同事一起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并因此获得Google工程奖。2012年,他加盟腾讯,出任负责搜索业务的副总裁,并担任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同时,他的《浪潮之巅》被称为IT人非读不可的书。

    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科学背景,投资人吴军对单纯商业模式的改进并不是太看好,“还是希望有坚实的技术基础。”

    不过,对于有观点认为“Copy to china”模式不利于创新创业”的说法,吴军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达了他的“不平”。

    在他看来,现在一些人对中国的创业者颇有微词,认为原创性、创新性不够,“我觉得这虽然不能叫不公平,但是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吴军解释说,今天非常火爆的AR/VR,其实都是20年前美国大学里研究得热火朝天的技术,而差不多10年前,中国的大学才开始加大力度搞科研,“如果按20年的滞后时间来算,我相信10年之后中国也将有非常多原创性的技术,大家不要着急。”

    吴军还谈到,原创性的“从0到1”和复制性的“从1到N”并没有必然的高低之分,“比如说,真正完成青霉素制药的,恰恰是‘从1到N’,此前,英国人弗莱明虽然在实验中发现了青霉素,完成了‘从0到1’这个过程,但过了10年都没有进展,说明光有这件事情是没有用的。”

    “‘从0到1’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和我们的创新,我们的产业可能甚至没有半点关系。”吴军指出。

    对于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火爆,吴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指出,不管现在成立几百家影业公司,最终都将根据市场运作规律,合并或是淘汰,“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最后可能留下十几家。”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赛富投资阎焱:在创业最好时代 更需“从0到1”式创新创业

    下一篇

    道达投资手记:脱欧公投刚搞定,A股也将上演一场关键投票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