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记者 万敏
记者 万敏
世界近现代史告诉我们,经济强国必然是金融强国,也唯有成为金融强国方能成为经济强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加工大国、贸易大国乃至创新大国、金融大国的形象逐步形成,大国已然崛起。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升级的新时期,贵州省贵阳市以大数据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为重点,聚集全国创新资源,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将贵阳打造成为立足西南、辐射全国的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2016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贵州曾经是中国最不发达的省份之一,但现在这里正在生长着一棵“智慧树”。贵州的大数据产业不仅和东部发达地区平等竞争,而且走在了全国前列。在此基础上,贵州通过发展大数据金融、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兴金融产业,已具备发展特色金融的领先条件,拥有了“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能力。
全球经济格局跨入新阶段
2016年4月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较之今年1月的预期,IMF分别下调2016年和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0.2个和0.1个百分点至1.9%和2.0%。
IMF的报告强调,应从结构性调整、财政政策支持、货币政策完善等方面“三管齐下”,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来提升需求和供给潜力,促进全球经济在短期和长期的增长。就发达经济体而言,精准确定改革的优先次序至关重要。当下,伴随财政刺激的改革最有价值,包括削减劳动税、增加研发投入、加大鼓励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公共支出等,还应大力推行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便利创业投资的市场改革。在许多发达经济体中,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支持经济活动和提升通胀预期至关重要。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进入大调整、大变革和大转型的时代。经过几年的恢复,全球经济再平衡取得一定进展,新技术新产业加快孕育,一些新迹象、新趋势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当前,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正在带动世界经济格局迈入新阶段,将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推动“再工业化”,并藉此带动贸易、研发、生产等多元经济发展。科技型产业兴起,宽带、智能网络、超级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等,“工业4.0”和产业物联网将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颠覆性重构。
另一方面,资源密集型的传统产业,由于高耗能和高污染性,在日益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着力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大环境下,逐步被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取代。
贵州受地理及历史原因影响,产业发展相对缓慢。正因为如此,面对新的概念热点,贵州可发挥的空间和机会更为广阔。结合地域特色、生态环境等贵州要素,贵州近几年一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走差异化后发赶超之路。
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提出:“对贵州来讲,适应新常态、贯彻新理念、开创新局面,就是要把短板补齐补全,把长板做强做优”。在全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前提下,做好现代服务业将是贵州省发展的核心举措,现代服务业要发展,金融服务业要先行。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值得关注的是,较今年1月份的预测,IMF在4月份的报告中对全球主要经济体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测值都有所下调,但唯独上调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测值,中国经济成为这份报告中的“唯一亮点”。IMF预测,中国2016年和2017年经济增长分别为6.5%、6.2%,均较今年1月份的预测上调了0.2个百分点。
IMF指出,按购买力平价衡量,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它正在经历一个重要但复杂的转型过程,力求转向基于消费和服务的更可持续增长。最终,这一过程将使中国和世界都受益。但鉴于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重要作用,转型过程中的起伏将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特别是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
在全球经济格局迈入新阶段的背景下,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的经济体,中国的经济转型尤为引人瞩目。政府极力推动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经济增长“三驾马车”逐步出现新的格局。一是依靠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改变,经历2008年“四万亿”大规模投资后,当前经济正处于去杠杆周期,地方政府与企业都面临较大的债务压力。
二是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大消费时代逐步到来。单一依靠投资拉动经济不可持续,“扩内需、促消费”已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在近三年在整体经济增速明显下滑背景下,消费增速表现仍然相对稳定。
三是外贸出口形势仍面临较大压力。发达国家经济虽进入复苏通道,但力度仍较弱,外需增长并不明显,美国促进TPP谈判,成功后将对我国出口形成一定的壁垒;同时,受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影响,国内制造业成本上涨压力大,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制造业优势凸显,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未来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增长。
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服务业,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成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服务业”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经济学词汇,总共达到14次。
近年来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一产和二产比重逐年下滑,到2012年,三产比重已超过二产,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到2015年前三季度,三产比重已超过50%,随着三产比重继续增加,经济形态逐步迈入西方发达国家行列,以高增值服务行业为驱动。
在发达的西方国家中,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占GDP的60%至70%,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2014年7.3%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中,第三产业拉动了3.5%,而第一、二产业的拉动分别为0.3%和3.4%。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调整升级,促进科技资源聚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风生水起,文化旅游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城乡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达到10502.56亿元,人均水平接近5000美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分别提高了0.3和16.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存贷款余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列,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这些都成为贵州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金融助力产业升级
在“互联网+”的趋势下,“中国制造”正由生产型制造业为主向服务型制造业为主转型,有望形成制造业的竞争新优势。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提及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支持发展移动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内容。而自从“互联网+”这个新生词出现在2015年全国两会之后,各行业借助互联网给予的“电能”都纷纷站到了风口,譬如普惠金融、电子商务、绿色生态等。
2015年年中,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普惠金融列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意见从技术、业务、受众以及征信建设等方面指出“互联网+”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战略的实施,将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步伐。
中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方式转换、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更新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各行业与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企业并购、优胜劣汰的更替和重组中,需要更多金融流动性的支持,传统金融机构的低效运营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而互联网金融能够以崭新的渠道和技术手段激发“草根”需求,让需要资金的中小微企业、普通百姓得到资金。
从“民间融资”到“互联网金融”,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手段的发展,我国正在逐步实现金融联网,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机构为经济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地下金融”正逐步被“阳光化”,活力被激发。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GDP大幅拉升,2014年比值达7.4%,远高于前5年维持在5%的水平,2015年前三季度比值更是达到8.5%。在世界十大互联网公司中,中国占据四席,大数据产业增速超80%。
波士顿咨询公司在一份报告中表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通过互联网金融实现的资金投资、理财覆盖率将会从目前只占本国人口的3%增长到25%~30%。
通过新的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成本。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将改造传统的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当基本制造产品的需求满足后,进而促成产业结构的调整,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延伸出的需求,这将拉动中国经济长期性的结构调整。
当前,贵州省金融业发展态势良好,金融业增加值增速近年均维持在10%以上,到2014年,数值已经达到492亿元人民币,占比贵州省GDP的5.4%,与四川、云南持平,高于陕西。贵州大数据发展取得较好成绩,2014年产值已达663亿元人民币,2015年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增长37.7%,到2020年贵州大数据产值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0%以上。
作为贵州大数据金融、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发展的重要载体,贵州省市区联手打造了西部最大规模体量和功能布局最完善的贵州金融城,目前已有逾30家银行总部、金融监管机构及其他大型金融机构签约入驻,另外还有律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证券等100多家服务性企业入驻。特别是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所、互联网金融特区、众筹金融交易所落户贵州金融城,已吸引了60余家P2P、众筹、大数据征信、移动支付等业态企业入驻,一条完整的金融产业链已基本成型。在此基础上,贵州金融城“十三五”期间还将实现各类型金融机构聚集达到200家,税收占比达到全市金融税收比例50%以上,届时对整个西南地区、贵州省、贵阳市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国内已成型三大金融中心
当今世界,在欧洲、美洲、亚洲已形成了多个国际区域性金融中心,它们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半个世纪,是亚洲硬实力崛起的半个世纪,如今,中、日、韩、印、东盟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总量超20万亿美元,和北美、欧元区“三足鼎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站在国际经济舞台的中心,中国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加快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局面。
分析人士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就是新时代中国撬动全球资源的支点,建设新的、国际性的融资平台,则将为全球的资金融通提供新的渠道,是国际合作的又一个新平台。
就国家级金融中心而言,中国内地目前已经获得或接近于获得此地位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和深圳。
北京作为金融中心的优势主要来自其政治中心的地位,中央银行和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四大金融监管机构均在北京,掌握了几乎全部的外汇资源,几乎全部的资本市场审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多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总部驻扎在此,50%以上的居民储蓄资源在北京汇聚。此外,众多大型国内外企业总部齐聚于此,也给北京带来巨大的金融需求。
上海在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上海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其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坚实的根基。2007年推出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标志着上海作为人民币资产定价中心地位的确立。
深圳则具有科技创新优势,科技创新带来的产品改进,产业改革,都为金融市场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活力,扩展了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了科技创新与金融相互融合的进程。
由此看来,目前全国初步成型的三大金融中心城市各有所长。然而纵观北京、上海、深圳等重点城市金融中心定位,还没有一个是以科技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等高新金融产业为核心主题规划发展的,贵州的大数据产业基础不仅帮助其形成了独有的金融中心差异化优势,而且凭借领先数年的发展优势迅速抢占了西部地区高新金融战略的高地,中央政府对此也给予大力支持。
2016年5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了在贵阳召开的“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开幕式,总理在演讲中五次提及贵州,称贵州在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上,把“无”生了“有”,也让贵州围绕信息技术的先进产业业态产品绽放了活力。
其实,早在数博会开幕前一天,李克强在与出席数博会的中外企业家对话会中就指出,“中西部地区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投资机遇,欢迎外国企业继续在华拓展业务,特别是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兴业,共创共享发展机遇,更好实现互利共赢。”
贵州谋划中国金融第四城
贵州作为全国典型的欠发达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区、扶贫开发示范区,在这一轮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中具有更多政策资源倾斜的优势,在此次产业结构调整中迎来更多富余资本的投资机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成为主角。
从地理位置来讲,贵州地处长江、珠江流域上游,毗邻华中,是发达的华南进入西南的必经之路,又处于大西南南下出海的交通枢纽位置。国家“九五”、“十五”计划都确定铁路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南的重点在贵州。西部地区通江达海的公路,有重庆到湛江、上海到瑞丽两条国道主干线纵横贯穿贵州全省,部分路段已建成高速公路。
随着交通瓶颈逐渐打破、“高铁时代”到来,贵州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对内对外开放,主动对接珠三角,融入长江经济带,借力成渝经济圈,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但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比较大,与东部发达省区的差距也比较大,要改变目前差距较大的情况,需要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来支持其金融中心建设,打造高新金融产业集聚区。
国家主席习近平此前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希望贵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按照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要求,贵州结合地域特色、生态环境等要素,近年来一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走差异化后发赶超之路,提出将贵阳打造成“立足本省、面向西南、服务西部”的区域金融中心,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等特色金融,开拓新的金融产品、金融业态、金融服务,省市联手打造贵州金融城项目。
继北京、上海、深圳之后,以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服务为核心功能的中国金融四城落户贵州的条件与时机已基本成熟。
由贵州首家上市房地产企业中天城投集团开发建设的贵州金融城,是贵州省“引金入黔”战略的核心工程,也是“十三五”规划中的重点打造项目,成为推动贵州省金融业提速发展和将贵阳建设成为在西部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中心的切实载体。
贵州金融城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中心地段,紧邻市级行政中心、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西侧为原生态观山湖公园。作为西南最大规模世界级金融枢纽,总占地200公顷,总建筑面积780万㎡,拥有40余栋超高层5A甲级写字楼,分为四期开发建设,总投资450亿元。包含中央商务区、银行核心区、商业中心区、后台服务区和配套住宅区,“五区一体”的完善金融系统,构建起完备的生态产业链。
作为贵阳互联网金融发展“前店后厂”模式中的“前店”,贵州金融城重点集聚互联网金融产业链上的管理、研发、展示、结算等企业。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支撑,发展大数据产业,以科技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为切入点,抢抓大数据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机遇,统筹规划,设计和引进各类金融业态,在促进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方面,在加快互联网金融发展方面,在打造新金融生态城市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打造中国西部科技金融创新和互联网金融创新城市。
值得瞩目的是,尽管打造时间不长,但贵州金融城已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获评“2014年度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园区”,连续两年荣获“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金融中心”,这些都传递出一个声音,中国金融第四城实力已不容小觑。
目前,当其他传统金融中心正在忙着试水高新金融产业时,一路领跑中的贵州金融城已在冲刺更高的发展目标,按照构想,未来的贵州金融城将会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为金融行业提供海量的数据与信息,为身处贵州的企业打造24小时全球一体化、高效率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城市金融产业新升级。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