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
从证监部门到税务机关,近期相继曝出多名官员离职的消息,有媒体甚至把这称为“离职潮”。
不过,用不着把它当作一件了不得的大事,甚至引发到公务员“人才荒”的讨论上,其实这是政府职能变化导致的“轻官员”体制,是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
在上一波公务员离职潮中,诞生了冯仑这样的企业家,代表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兴盛期;如果这一次的公务员离职也能称之为“潮”的话,同样也显示着市场经济的暗流涌动。
我国公务员最需要的品质是敬业与忠诚,其次是才能。
美、日等国的第一流人才通常不在公务员队伍里,但这并没有阻挡这些国家体制发挥高效率。
如果基础制度设计较为合理,加上中等收入群体壮大,就是偏离也偏不到哪儿去。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的确需要精英治理,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必须养着一大帮体制内人员,而是需要一套遴选制度,筛选出有实际才能、有底线思维的地方官员。
同时,在设计制度的时候,要使各个不同利益群体充分博弈,制度才有长期生存的基因。
假如制订制度之时,由一大帮从未纳过税、从未从事过创业的人在那儿主导设计,或者让刚出校门的人参与制订核心政策,这样会徒增社会风险。
最好的办法是,把大部分人放养到市场中,拥有实战经验,成为智库人士,这才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办法。
官员离职背后原因很多,其中大部分原因都让人欣慰。
第一个原因是,官员利用权力寻租的“租金”少了。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在我国大城市中,税务部门正迎来多年来最猛烈的一次“离职潮”。
一方面是税务官员升迁难,当地税务局干部选拔的标准变化太快,一般税务官员大多对自己的前途不抱太多希望;另一方面是经济难,这是最关键也是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公费医疗没有了,养老金改成自缴费社保了,税务局收入减少了,特别是在大城市,这是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这难道不是好事吗?以前一个城市,最辉煌的大楼之中不乏国税局或者地税局,以前考税务局公务员的岗位不是120:1就是130:1,经过残酷的竞争或者调动极大的关系,才能进入税务部门序列。既然进入门槛如此之高,通常来说工资、寻租“租金”也得比较高,才抵得上此前花费的成本。
一旦“权力租金”下降,部分人就会退出而去寻找更高的收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证监会官员离职的原因大致相同。
第一波所谓“离职潮”是从1998年持续到2003年,从证监会下海到基金公司的高管达到11位,5人担任总经理一职;第二波则是从2004年到2010年,官员离职以2004年、2005年和2007年最为密集;第三波从2010年至2014年,前往基金公司的官员达到15位;第四波是从2014年开始到现在。2014年全年,证监会约有30名处级以上干部离职,其中大多数投身市场机构。
分析其中的原因,要么是因为股市大涨,要么是因为官员的收入远远比不上基金公司高管(即使加上隐性收入也赶不上市场人士),这让那些认为自己有一技之长、或者有猎头盯上的官员率先跳槽。
第二个原因是,“寻租”的风险更高了。
2015年是我国监管机构被捕人数最多的一年,也是被捕级别最高的一年。
以往发行与并购重组名单就是博弈的重点——掮客对名单明码标价,手握发行、并购大权的专家、官员,以极低的制度风险获得潜收入。现在隐性收入或许还有,但风险却大大上升,甚至得不偿失。
证监会每周的新闻发布会,一般都会真刀真枪公布几个案例,估计这会让不少人心惊胆战。
很多人担心,政府内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企业、机构,会导致监管力量下降。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政府内只要有部分精英即可,其他的应该是高效的执行者。考虑到政府拥有主要的资源配置权,真想纳入部分精英并不难,因此也不会招聘一大批人全都当精英供养着。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