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褪去,结果却是房价越涨越高。
每经编辑 吴若凡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邦地产”real-estate-circle)
上周,华为要离开深圳的事,不仅让龙岗很纠结,也让一大波人为深圳的产业感到捉急,而当邦爷昨日发表了《深圳“逼走”了华为,它居然是故意的!?》之后,他们更是义愤填膺地说:华为走了深圳百害无一利!
其实,真的有那么严重吗?深圳的这件事,其实在上海早就发生过。但多年后,我们发现,宝钢、Intel……这些知名企业离开后,上海并没有就此陨落,它只是从以“上海制造”为豪的工业城市,逐渐走上了一个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消费型城市。
但不得不说,这样做的结果,是房价越涨越高。
“上海制造”褪去,一批人走了一批人来了
“上海制造”是一个光环,但这些年,上海正在褪去这道光环。
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上海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在48%以上,到2016年一季度,这一占比已经不到30%。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在十年中下跌了接近1/3。
最近,上海提出“要保证未来五年内,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不能低于25%”,并为此,在国内首先推出了基本工业用地的保障制度。
制造业的比例迅速下降,导致了低收入人群的大量流出。2014年,上海市工业从业人员总量达到366万人,其中外来人口比例超过60%。
那一年制造业职工的平均工资只有54853元/年,在上海职工中处于较低水平(仅仅比餐饮服务行业和服务修理业的从业人员工资略高)。2014年,上海的平均房价已达到2.72万元/平。换句话说,他们一年的工资只够买2平米。
但早在2005年,上海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就达到了2.9万元/年,那时上海的房价也就6000多/平,他们一年可以买到房子的5平,这说明制造业的收入明显跑不过房价。
但另一方面,服务业的工资却突飞猛进。
最明显的就是金融业,2005年的平均工资只有5.8万,2014年已经涨有到了18.64万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从业人员工资涨幅也很猛,从3.54万涨到了2014年的10.56万元,花了不到10年。
“全世界的制造业归根结底是成本之争,只有保证低廉的成本,才能有竞争优势。”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的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制造业工资增长放缓。因为伴随城市和经济的发展,成本之争的初级阶段将被取代,这一类传统行业发展将放缓,自然制造业从业者很难像服务行业那样,享受足够对飚,甚至跑赢房价的薪酬。
城市“腾笼换鸟”,房价压力变大
然而,正是因为经济升级、产业洗牌、制造企业和从业者大批量离去,以金融为主的服务行业,从企业到人,有空间“大举迁入”。
上海统计公报显示,上海去年全年新增各类金融单位93家。其中,货币金融服务单位17家;资本市场服务单位57家;保险业单位19家。至年末,全市各类金融单位达到1430家。其中,货币金融服务单位618家;资本市场服务单位350家;保险业单位382家。至年末,全市各类金融单位中,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单位达到230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上海金融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已经接近20%。而随着金融业继续以高于上海经济2到3倍的增幅,高速增长,来自金融业的购房人群,数量越来越多。
这是一群薪酬增长强势,收入水平颇高的群体,他们在房地产市场表现出的购买力非常强,变相地,上海房价有了新且足量的上涨空间。
对于从传统行业赚取收入的大部分人来说,这一轮产业洗牌和人才迁入,就像一场“驱羊引狼”,让他们在房源争夺战场上越来越弱势。而整个市场房价上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但这种让房价快速上涨的压力,显然是所有楼市调控政策无法解决的。
☞ 对本文有任何疑惑请关注邦地产,也可加入“邦地产粉丝群”与作者交流!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