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牛妹杂谈【4】| 打倒偷票房的贼

    公众号:理财不二牛 2016-04-22 11:04

    这几年打折、团购电影票越来越多,电影卡被当作福利发送,看电影的成本越来越低,电影方越来越会炒作,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始终很单一……等等原因,看电影才逐渐成为全民第一大娱乐项目,票房呈现几何式暴增,电影产业自然也被认为是有利可图的一块肥肉:现如今还能数出哪些行业动辄就能话题度爆棚地赚几个亿甚至几十亿的呢?从这个角度来说也确实没有人不喜欢电影。

    每经编辑 江月

    最近北京国际电影节办得挺热闹,上映的有些电影我也蛮想看的,因为机会难得,可惜人不在北京看不到。

    我人生中投的第一份简历就是投给国内某知名电影杂志。简历除了个人资料之外,还需要附上两篇影评。其中一篇写的是《最后的时光》,另一篇记不清了,然后接到了邀请去上海笔试和面试的电话。

    过去之后,笔试稀里糊涂答了一圈,就等着面试。面试官正是杂志社的主编,他对准我们围坐的半圈人开门见山讲的就是:“没有人不喜欢电影。你们以为只有你们特别喜欢电影吗?错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喜欢电影。”

    不知道为什么,他说完这句话之后,我当场就神游了,并且一直没有回过神。最后,我也没被录取。

    这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而当时电影在国内远没有现在这么火——应该说去电影院看电影远不如现在盛行。我感觉是这几年打折、团购电影票越来越多,电影卡被当作福利发送,看电影的成本越来越低,电影方越来越会炒作,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始终很单一……等等原因,看电影才逐渐成为全民第一大娱乐项目,票房呈现几何式暴增,电影产业自然也被认为是有利可图的一块肥肉:现如今还能数出哪些行业动辄就能话题度爆棚地赚几个亿甚至几十亿的呢?从这个角度来说也确实没有人不喜欢电影。

    然而电影毕竟还是一种艺术形式。如果要聊电影,纯聊电影艺术显得天真,纯聊电影资本显得俗气。在绝大部分艺术表现形式中,电影确实是与资本联系最紧密的一种,因为拍电影必须花钱,这项原始投入比起颜料画笔要大得多。当然,也正是因为电影的复杂性、主观性、独立性,并且带有一种难以定义的姿态,让资本有了展示自己的空间,影视基金风起云涌,乐此不疲,但也渐渐的出事了。

    对于一部电影的诞生来说,最完美的一种情况可能是:一个懂电影的投资方,一个会拍的导演,一群会演的演员,大家各司其职,但大家对于电影的美学观点是一致的,基本常识是有的,钱是要赚的但赚钱绝不是唯一的。拍的故事也不是揣测大众口味,不是跟风,不是山寨,就是一个简单或复杂的、发自肺腑想说的故事。不好意思,我可能又天真了一回。

    但目前国内90%的现状可能是:一个不懂电影的投资方,和他谈艺术估计能当场嘲笑死你;一个水平低劣的导演,可能是歌手主持人或者二手编剧下海转型的;一群凑数的演员,小鲜肉也好老腊肉也行反正统统没演技;与此同时美学观点是什么鬼?镜头丝毫也不讲究,更别提什么仪式感了,最后拍了一个一窝蜂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现在火,能赚钱,参见之前的校园青春系列电影以及电视剧改编系列电影等等。当然好电影也有,但是太太太太太少了。

    卖座就是硬道理,票房大过天。因此现在偷票房事件被媒体相继曝光,也是意料之内情理之中——为什么我们的资本吹出的泡沫总是这么巨大而丑陋?甚至不是彩色的而是灰色的?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场国外某部电影的新闻发布会,台上从编剧到制片,摄像服装到配乐,以及主演导演(都是巨星)坐了一整排,每个人围绕电影谈了很多,谈剧本如何写的,谈角色的心得体会,谈色彩如何搭配镜头如何构架选择哪种胶片更能体现电影的年代感……谈得都很有水平。不知道这是不是特例,接近一个小时的发布会没有任何八卦炒作的成分在,一切都很单纯。要说国外电影的投资拍摄模式,资本涉入更早更深更成熟,但却依然能够在电影呈现之时还原其应该有的话题和面貌,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一个行业的壮大绝对是有眼光可持续的呵护,绝不是竭泽而渔般抢劫。

    最终可能还是差距问题,精神文明被物质文明狠狠地抛在了身后。这是文化基础水平决定的,别不服气。未来会怎样谁也不得而知,但中国电影市场眼下这个阶段也许是人为的,也许是必经的,同时也是非常难熬的。

    每当看到国内拍的烂片票房也能破亿,我就很生气。可能有人又要问了,不看你咋知道是烂片?呵呵,原来烂片票房就是你们这些好奇宝宝贡献的。那你看到屎,不尝尝你怎么知道是屎的呢?不过据说每年能够冲出重围的只是凤毛麟角,大部分奔着钱来的都被亏损淹没,我又很开心。真的,亏得越多越好,亏到滚粗为止最好。

    当然眼下的营销手段也是不容小觑,已经超过了正常宣传的范畴。硬广软文一起轰炸,还有潜伏在人民群众当中的营销号兴风作浪,拿红包的影评人也不在少数,是骂是夸只看是谁出钱。为了宣传电影,主角甚至可以传出死讯——敢正大光明“玩命”的行业,偷偷票房小意思了。所以我觉得,说股民是韭菜,国内广大电影观众差不多也是了,上映一部烂片就被割一盘,不管你看完觉得电影有多差,不重要,你已经被收割完毕,请尽快成长等待下一把镰刀。

    不过作为观众自己也要检讨:凭什么你就该去电影院吃粗粮?为什么媒体宣传的卖座与否成为你观影的最高准则?国内的观众呢,可能还是好电影看得太少了。没看过好的怎么知道真正好看的电影长什么样?毕竟每年引进的外国电影数量太有限、类型也太局限了。别给我提欠谁谁谁一张电影票,我不想欠,但也要我去电影院看得着才行啊。

    现在的情况已经很严峻了。如果中国还需要拍电影,需要发展这项艺术,就请国内真正有才华的电影人务必开始捍卫自己的尊严。希望逐利电影的资本早日过渡到拼眼光的阶段而不是还停留在人傻钱多之上。你们的观众真的没那么宽容,比如我。

    欢迎加入理财不二牛QQ交流群(群号:536986437)

    转载请注明:本文转自理财不二牛,请关注微信号buerniu5188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papi酱是如何拿到2200万广告的?这可能是目前最全的网红研究报告

    下一篇

    牛妹答疑【8】| 买基金近一年亏了26%,现在怎么办?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