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江然
◎每经记者 江然
按照规划,成渝城市群顺利“合体”。
昨日(3月30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引领西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会议认为,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的新路子,对推进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契合互动,释放中西部巨大内需潜力,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规划中,生态共建、环境共治位列主要任务之首。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勇看来,这高度体现了中央所提的“绿色发展”理念,“长江经济带上游发展绝不能再走沿海地区以环境为代价的路子。”与此同时,成渝城市群发展中协调机制如何创新建立,也备受外界关心。
生态环境位列任务之首
不久前,媒体披露成渝经济群跻身国家级城市群。在此前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获国家批复后,位于长江上游的成渝城市群该如何定位,发展方向是什么,受到多方关注。
“从紧迫性来讲,长江经济带上游的发展还要更强烈一些。”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昨日,国务院常务会通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强调要以强化重庆、成都辐射带动作用为基础,以创新驱动、保护生态环境和夯实产业基础为支撑,建设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城市群,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格局。成渝城市群发展方向日渐清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其主要任务首位就是“实施生态共建环境共治,严格保护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建设绿色城市。”
“生态保护一定是最重要的,而且要占压倒性的优势。”刘勇告诉记者,中西部生态本就较为脆弱,且目前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不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阶段。“在落实上,则应该做到开发生态化、产业链发展循环化、工厂清洁生产、零排放化。”刘勇建议。
主要任务之二,是“壮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农林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商贸物流、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在盛毅看来,《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不光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实施的着力点,更能为新一阶段的西部大开发提供流量支撑。
就在本月上旬,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联合发布《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提出构建长江经济带现代产业走廊,将着力培育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也给成渝城市群提供了巨大机会。
协同机制还需创新
除此之外,《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主要任务还包括“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中外产业和创新合作平台建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铁路、公路网络,畅通对内对外开放通道。加快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同时包括“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协同发展机制,推动资本、技术等市场一体化,因地因城施策促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鼓励农民就地创业就业”;以及“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努力打造产业优化、生活优质、环境优美的‘新成渝’”。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群作为集群化经济体的典型代表和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形成和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日前,《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加快城市群建设,推动形成成渝地区城市群。
实际上,成渝两地此前也一直在朝此方向努力。早在2014年7月,四川省就印发《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2014~2020年)》,其中提到,到2020年,成都市全国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群同城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率达到65%。
根据公开消息,成渝城市群依托2011年获批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横跨四川省和重庆市,以成都、重庆两城市为核心,包括四川省内11城市以及重庆整个地区。
从资源和区位优势看,成渝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处,是西部地区发展基础最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具备打造成为有全国性影响、辐射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成渝经济区此前发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畅,从很大程度上讲也是因为机制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创新。”盛毅表示,从长远看,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审批继续简化,市场、要素、消费更将一体化。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