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蓝皮书》显示,我国医疗器械2015年市场总规模约为3080亿元,生产企业1.42万家,平均每家达到2169万元。对比国内外情况,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副会长、医药器械分会会长柏煜说,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迈瑞公司年产值在70亿元左右,而美国强生公司医疗器械年销售额275亿美元,全球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前十中美国占到7家。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周程程
每经记者 周程程
3月27日,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布的《2015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蓝皮书》显示,我国医疗器械2015年市场总规模约为3080亿元,生产企业1.42万家,平均每家达到2169万元,相比2014年平均每家1588万元,平均每家增长581万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蓝皮书》提及我国医疗器械企业普遍规模小、竞争力弱,如果按照年4000亿元产值计算,平均每个工业企业年产值仅2500万元。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副会长、医药器械分会会长柏煜表示,通过投资并购主动把握市场机会转型成为平台性企业,最终实现价值最大化,这是每一个医疗器械企业站在风口浪尖时必须深度思考的问题。
销售规模14年增加14倍
《蓝皮书》数据显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由2001年的179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556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14年间增长了约14.28倍。
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抽样调查统计,2015全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约为3080亿元,比2014年度的2556亿元增长了524亿元,平均增长率约为20.05%。
《蓝皮书》显示,行业内的企业仍然普遍规模小、竞争力弱。如果按照年4000亿元产值计算,平均每个工业企业年产值仅2500万元。
对比国内外情况,柏煜说,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迈瑞公司年产值在70亿元左右,而美国强生公司医疗器械年销售额275亿美元,美敦力公司医疗器械年销售额183亿美元;全球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前十中美国占到7家。
此外,《蓝皮书》指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国产医疗器械仿制产品较多、研发创新产品较少;中低端产品较多,高端产品较少;部分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以及国产医疗器械总体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存在10年左右的差距。
《蓝皮书》表示,综合来看,目前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依然呈现规模小、行业集中程度低的特征;未来几年内,受到国家监管政策趋严的影响,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增速会相对下降,但有望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我们可以明确预见到,医疗器械行业两极分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行业结构将逐渐优化、行业集中度提高并且呈现新技术新趋势的特点。”《蓝皮书》显示。
并购完善产业链成趋势
对于未来医疗器械企业发展,柏煜表示,如何清晰地规划企业发展战略,并能快速结合资本市场做产业布局,产融互动,通过投资并购主动把握市场机会转型成为平台性企业,最终实现价值最大化,这是每一个医疗器械企业必须深度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这几年医疗器械行业并购案例频发。据悉,仅2015年,医疗器械行业已披露的并购案例超过50笔。而企业做出并购判断的原因也是基于完善产业链、维持业务高增长的考虑。
长江证券研报指出,除了产品的广度有利于企业保证业绩增长以外,产业链的完整程度对企业业绩的稳定性与增速也有明显的正向作用。一方面完整的产业链有助于公司分散经营风险,保证经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协同效应有助于公司获取超额收益,增厚业绩。
而完善产业链最迅速最有效的方式即为优质资产的并购。柏煜表示,传统医疗器械公司出于业绩增长、战略突破等多方面考虑,积极寻求并购维持规模的增长,或通过出售实现原投资的退出。
譬如,鱼跃医疗的“蛇吞象”案例,以现金接连收购华润万东和上海医械两大国有企业,体现出高速成长的医疗器械企业整合国有资本优势业务的决心。
柏煜表示,诸多公司开始涉足妇科、儿科、优生优育等新的潜力市场,希望通过并购迅速完成相应产品储备或布局,获得先发优势。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出海收购创新技术、创新团队、创新公司的驱动力不断增强,纷纷开始尝试将海外的先进技术实力嫁接到中国广大的医疗消费市场当中。
《蓝皮书》指出,部分公司选择“出海”,通过跨境并购实现技术的提升和产品线的拓展。此外,也有部分并购案例是向新的业务领域扩张,其中互联网医疗和体外诊断行业最为热门。
具体而言,体外诊断试剂(化学发光、肿瘤诊断)、基因测序、细胞治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受到市场看好,也吸引了产业资本的高度关注,不断有公司获得战略投资或收购。
柏煜判断说,这是大并购大变革的黄金年代,未来中国会出现世界级的医疗器械公司。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