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P2P资金存管变资金管理?银行人士称合作步伐确已放缓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3-22 15:01

    不只是险企,银行也加入了“封杀”P2P的队伍行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独家获悉,某家跟P2P平台有资金合作协议的银行开始调整战略,不再跟合作的P2P平台签订资金存管协议,取而代之的是资金管理合同。

    每经编辑 每经实习记者 袁园    

    每经实习记者 袁园

    不只是险企,银行也加入了“封杀”P2P的队伍行列?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独家获悉,某家跟P2P平台有资金合作协议的银行开始调整战略,不再跟合作的P2P平台签订资金存管协议,取而代之的是资金管理合同。

    对此,某知情人士表示,上述行为并非完全属实,银行内部确实放慢了合作的脚步,这也是跟当下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有关,并非是收紧与P2P的业务合作。

    资金管理合同代替存管?

    “跟之前积极牵手P2P不同,传统金融对P2P的态度开始谨慎起来,合作也一拖再拖。”某P2P平台内部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之前跟某银行的合作被一拖再拖,资金存管的合同被更换为资金管理合同。

    上述人士介绍,银行方面不仅严格要求P2P平台呈现的页面内容,还对P2P平台的宣传信息也严格审核,严禁过分夸大和宣传合作业务。“对方要求即使接入,所有对外宣传也均不能提及该行,相当于不告诉投资人我们进行了资金存管。”

    某家传出欲与上述某银行合作的平台也表示,某银行的资金存管业务洽谈时间较长,具体工作推进缓慢,所以最终放弃了这方面的合作。

    对于上述P2P平台反映的事情,某银行从业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业务部门确实在放缓这方面的业务,这也跟企业战略和当下的互联网金融环境有关。“现在银行观望的原因只是等(网贷行业)监管细则落地,细则不出来,银行也不太敢放开去做。”

    然而,对于签订资金管理合同的事情,上述人士表示并不清楚,也未听说有这类事情发生。

    防范风险或是主因

    虽然上述事情并未得到确切认可,但业内人士对于资金存管协议和资金管理合同的不同却给出了答案。

    “资金存管协议是实现了‘真存管’,实现用户资金与平台运营资金的隔离,每一位用户都将开通独立的银行存管虚拟账户,银行会对所有用户的交易与资金流水进行簿记,以此实现账户的独立管理,避免平台进行挪用。”紫马财行CEO唐学庆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资金存管模式下,用户的每笔投资行为均需由用户发起交易指令,银行按照指令进行资金划转。在所有涉及资金流转的环节,如充值、投资、提现等,用户操作时都需要跳转至银行页面进行密码验证,确保根据用户真实意愿进行交易。所有用户设置的交易密码由银行管理,平台无法触碰。

    而资金管理的内容和范围却很窄。唐学庆指出,如果仅是资金管理,管理方不具备上述义务,平台仅需在存管方开设账户仍可自由支配资金。这样并不能实现资金与P2P平台的隔离,也就起不到保护投资者的目的。在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开设一个账户存放自有资金,不属于资金存管范畴,是“伪存管”。

    二者的区别显而易见,但P2P平台需要银行来做资金存管也是必须去做的。那么,导致某些银行拒绝P2P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问题的关键还是P2P平台的风险太高,也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平台,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风险高发期,相关监管文件也未给出明确的责任划分,银行对这样的合作必须谨慎。而且,有一些平台借助跟银行的合作大力宣传、误导投资者,出现问题之后,投资者就会把问题转移给传统金融,这严重影响了传统金融的名誉。

    网贷之家数据显示,2016年初至今已有232家P2P平台出现跑路、停业、提现困难等问题,还有一些平台则是由经侦直接介入。

    “在具体的监管细则出台之前,传统金融对于跟P2P的合作可能都会比较谨慎,流程也会很麻烦,但这些并不是针对某些平台,而是为了防范风险。”上述银行业内人士表示。

    编辑:姚祥云 审核:姚茂敦 终审:向江林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新能源车“加速”受机构关注 千合资本调研重组概念股

    下一篇

    恒基兆业去年盈利213.26亿港元 同比增长27%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