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黄丽 吴林静
每经记者 黄丽 吴林静
近日,在成都市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2016年第一次会议中,成都提出引进一批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行业领军企业的同时,也要帮助成都本土“有根企业”做大做强。
这并不是成都第一次提出加大对本土“有根企业”的扶持和培育。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中,在培养本土企业做大做强方面,成都市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5年,成都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达69家,另外还新增了A股上市企业10家,迅游科技就是其中之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5年在深交所上市的迅游科技,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企业。作为四川第一个互联网上市公司,已经近百亿市值的迅游科技,在当地颇受重视。
重视背后,是成都市对“有根企业”的重视,对“创新创业”的扶持。人才、成本、资本各资源要素在此汇聚,成都着力打造“世界一流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身处“创新创业”暴风眼中的迅游科技总裁袁旭也深切感受到,成都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成为未来成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政务服务好 让企业愿意扎根
公开资料显示,迅游科技于2008年在成都成立。袁旭称,早在2005年,他就与现在的团队在成都创业,只是当时公司名称还不是迅游科技。
这家公司真正走进大众视野,是去年5月登陆资本市场后,随后连续19个“一”字涨停,一时问鼎四川第一高价股。尽管如此,作为公司高管,袁旭出席各类公开活动的时候并不多,在此之前,公司甚至不愿意接受任何媒体专访。
“公司是具有典型西部标识、标签的企业,比较内敛,喜欢埋头实实在在做事,属于实干型。”袁旭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称,这是成都企业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企业都有的共性。因为成都的整体氛围与公司的风格相投,这也是迅游科技能扎根成都的重要原因。
不过,能让迅游科技坚定扎根成都的原因,还是与公司自创业到上市以来,成都市长时间的服务与支持有关。
因为公司业务已经发展到全国多个城市,袁旭也常与外地打交道,但接触了这么多下来,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成都。“成都政务环境和服务确实好。”回忆起从创业时选址到最后的上市,他有说不完的话题。
“企业的初创阶段,我们迫切需求一个稳定的办公地点,当时天府软件园D区刚刚建好,相关部门主动找到我们,提供帮助。”这种雪中送炭般的支持和关怀让袁旭至今记忆犹新。
在公司上市前夕,袁旭称,高新区还配套了相关的资金、政策支持,每个节点的奖励,拿下来大概一共有好几百万元,“不管是三板挂牌还是创业板,从股改、申报、过会等几个阶段都有,每个细节都体现了政府对企业的培养和重视。”
2015年初,成都启动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后,成都的创新创业工作已经名列前茅,国内创新创业已形成北京、上海、深圳加武汉、成都“3+2”格局。
作为扎根在成都的企业,袁旭也深切体会到了成都创新创业大环境的变化。在迅游科技从创业到上市的成长过程中,成都的发展也突飞猛进,从天府软件园由A区扩建到了G区便可窥见一斑。
“规模的不断扩张,也能为越来越多的成都高新企业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袁旭称,“不论是从政府服务还是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成都都让企业的存在感非常强,受重视,所以企业也愿意呆在这儿。”
●西部资源聚集洼地在成都
“成都搭台,年轻人圆梦”,数据证明,成都有培育创新创业的肥沃土壤。仅过去这一年,新增的成都A股上市企业1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69家。
作为成功上市的一员,迅游科技更是感受明显。“成都是西部资源集中的地方,人才、成本、资本都在这里汇集。”说起成都提供给创业企业的资源,袁旭如数家珍。
比如初创企业很敏感的成本问题,袁旭回忆,几年前人力成本,成都与北上广地区有着三四倍的差距,且流动性较低,“要知道,一个核心人才的流失可能决定创业成败”。近两年,虽然成本上升很快,接近同工同酬,但成都的人才依然具有竞争力,不仅有高校输出,科技型人才回流亦越来越频繁。
在成都“双创”的评价体系中,人口结构是重要指标。袁旭发现,对于科技型人才,成都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归乡的人才多了起来,外地人的占比也大大提升。”
创业团队不仅愿意在此生根、发芽,还能引来资本而枝繁叶茂。怎样才能让别人在创新创业的“万众”中发现你?“过来人”袁旭认为,“求关注”在成都相对更容易。“这个区域受到全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告诉记者,通过政府的组织、宣传和资源整合,形成了资源效应,“很多人开始向我打听成都的某某企业,这在以前是比较少见的。”如今,成都的企业刚刚进入成长期,就能受到全国资源的关注,“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前置了很大一个阶段。”
一个个团队从创业到成功上市背后,是暗流涌动着的产业资源流动。去年7月,“四川省商务青年企业家联合会”举行了揭牌仪式,这标志着一艘创新创业的航母以“联合会”的方式正式起航。“成都很愿意看到我们企业之间相互抱团、相互学习,做更多的交流”,袁旭告诉记者,资源在成都这片“双创”土壤上形成了良性循环,产业也得以联动。
去年6月,成都高新区获批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全国第八个,也是西部第一个。成都市也曾多次提出,要用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加快打造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的试验田,努力成为成都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
当改革步入深水区,创新创业成为国家战略的时候,成都正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力求为城市发展寻找新的动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