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牛妹(微信号:buerniu5188)上周聊了聊阳光私募基金信息披露系统不完善的问题,近期接到了不少高净值人士的吐槽,尤其是在计提业绩报酬方面。
每经编辑 李娜
一位券商人士就向牛妹感叹,自己买私募产品也是有血的教训,慢慢发现大家都是这么玩的,当产品净值很难创新高后,意味着私募公司很难计提业绩报酬,为了维持生计就开始发新产品,老产品基本被遗忘了。
“现在,很多私募公司产品已有数量就很多了,特别是那种净值回撤大的公司,还在不断发新品,目的就是为了搞一笔钱继续提取业绩报酬。”一位资深投资人士略带忧虑地感叹。
1 上千私募产品短期难提业绩报酬
随便找一份阳光私募产品的合同,你就会发现,为购买这些产品高净值人士们需要支付不少费用:托管费、管理费、业绩报酬费、运营服务费、客服服务费、基金备案后与之相关的会计师费、律师费等等。
别看私募产品合同中有不少费用的规定。对私募公司来说,最关键的就是业绩报酬的收取,是能够生存下去的重要口粮。
日前就有资深私募人士私下向牛妹坦言,阳光私募产品主要是收管理费和计提业绩报酬费。管理费方面,大银行方面基本上是对半开,小银行稍微好点,私募管理公司拿1%,银行则收取0.6%~0.8%。业绩报酬方面,中行方面最高,与私募公司是四六开,其他银行基本是二八开。
私募产品计提业绩报酬的关键就是,自己所管理的产品在开放日时的累计净值创新高,就可以进行提取超额收益的20%。
2015年上半年,A股一路攻城略地,股票型私募产品净值翻1到2倍的不在少数。可以说,产品净值不想创新高都不可能。而赶在6月的开放日,私募公司顺理成章地计提了丰厚的业绩报酬,钱包迅速膨胀。牛妹了解到,资产规模大,业绩做的好,去年上半年累计提几亿元的报酬,简直是手到擒来。
然而,沪指在突破5000点后,接连几次大幅下跌,千股停牌、千股下跌与千股涨停接连上演,阳光私募产品因靠天吃饭的本性,净值也开始持续下跌,至今仍只能遥望过往写下的高度。
目前,来自东方财富网Choice统计数据显示,非结构化且有完整数据的私募产品达到了4866只,其中自2015年6月中旬至今年3月11日,共有3110只产品累计净值下跌,其中累计净值下跌超过50%的私募产品数量达到了254只,1446只产品累计净值损失了30%。与此同时,部分产品的累计净值更是跌破了1元,这也意味着这些产品的仓位会被迫大幅下行,即使赶上市场反弹,短期也难以出众的表现。
“去年6中旬,阳光私募产品整体表现不俗,开放日不少阳光私募都计提了丰厚的业绩报酬。最近几番下跌过后,没个几年净值很难创新高,大面积计提业绩报酬已不太可能。”沪上某基金公司专户投资人士这样告诉牛妹。
2 静待新品发行潮
计提不了业绩报酬怎么办?牛妹从多位私募人士了解到,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发行新产品,再从1元开始起步。
在当下A股市场,对于私募基金公司而言,是将老产品净值涨幅做出个30%到50%书写新纪录容易,还是单独发只新产品,净值上涨个10%容易,答案显而易见。
前述券商人士也向牛妹表示,在两种情况下,私募公司很容易喜新厌旧。一是某只私募产品净值做上去、提了业绩报酬后,产品净值掉下来很难再做上去,也就放任不管了。还有一种是,在净值创新高、提取业绩报酬的冲动下,阳光私募产品往往喜欢选择高仓位博收益,如果净值冲不上去跌下来也就不管了,亏损了也是由持有人承担,这些产品就渐渐地沦为“僵尸”产品,地位也是直线下降。
“私募管理公司中,越是那种对产品风险控制不好,回撤度大的私募公司更有冲动频繁地发行新品。对于私募公司,每个投资管理团队都配备一定数量的投研人员,其投研实力受到诸多边界限制,自然会有对应的资产管理规模上限。过度频繁的发行新品,对原有老产品的管理问题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冲击。”前述资深投资人士进一步指出。
沪上某阳光私募基金公司人员坦率地表示,“我们也在想办法,公司有只私募产品估计在未来几年净值很难再创新高,计提业绩报酬也不太可能了”。
中投在线研究中心统计发现,2月新发行私募产品共296只,创下一年来月度发行量的新低。其中,以股票为标的的股票型私募产品更是遇冷,在所有私募基金中的占比从去年80%以上的高位降至不足40%。而在今年1月份受股市大跌的拖累,1月份私募基金产品共发行6只,而2015年私募月均发行数量在200只左右。
然而,也有部分私募管理公司今年以来已发了多只新产品。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上海朱雀投资股权投资管理公司今年以来已发行了7只新品,淡水泉(北京)投资管理有关公司也已发行2只新产品(不含子基金)。
至于为何如今私募发行遇冷,一位沪上资深私募人士给出了解释——一是A股并不具备赚钱效应,私募产品发行并不容易;二是,去年上半年私募发行达到高潮,计提了丰厚业绩报酬,日子短时间内并不难过。
值得注意的是,近段时间以来,基金业协会对成为合格私募基金管理人,设置了不少硬性指标,对私募管理公司的运营和风控方面要求明显提高,特别是私募产品设计的合理性、风控的合规和独立性,这些都直接导致私募基金公司运营成本的明显上升。而在以往,私募管理公司在运营风控上普遍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并不规范,譬如风控总监与投资总监是同一人,如今风控人员已成为私募招聘中的热门岗位。
若市场行情持续没有明显的机会,私募基金的生存压力将会进一步加大,在面临生存压力下,私募也只得不断发行新产品,从而博取高仓位收益以维持日常的运营开支,率先出手的或许就是那些积累并不丰厚的小型私募公司。等待市场行情好转,私募基金公司的发行浪潮也将渐渐到来。
一位经历过2012年苦日子的私募老人向牛妹回忆称:“那段日子过得很苦,看到很多同行都倒下去了,有的倒在了黎明之前,自己不刻意追求资产规模能够存活下来,还是挺感动自己的坚持。”
对于投资者而言,要找到一家愿意主动控制资产管理规模和产品数量,这样的阳光化私募公司并不容易。
转载请注明:本文转自理财不二牛,请关注微信号buerniu5188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