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黄丽
◎每经记者 黄丽
团购给消费者带来优惠和便利的同时,被“吐槽”的点其实也不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消费者想吐槽的是如“节假日除外”等增设的消费限制,21.65%的消费者认为这是自己在团购中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此外,有20.10%的消费者想“吐槽”的是商家对团购消费者存在品质或服务缩水、区别对待的问题。仍有不小的消费群体表示,团购存在虚假折扣问题,团购价甚至比实体店价格更高。值得注意的是,有高达11.86%的消费者表示想吐槽团购中存在的隐藏消费和强迫消费等问题。
尽管市场时不时会响起“团购过时”的论调,但在移动互联时代,不少消费者还是会选择在移动客户端上买几张电影票、出门旅游团购酒店、门票等。
自2001年兴起以来,团购已从单一的独立团购网站,发展成电商网站内的团购频道、复合型团购交易平台等新型业态。
团购的业态在变,但在消费者心目中团购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团购个电影票吧”、“团购个优惠券吧”……这些不经意间的言语已经贯穿在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
目前,尽管团购在向O2O生活服务领域转型,但万变不离其宗。不变的依然是消费者的三大敏感点:内容、价格、服务,而这也是消费者常有的“吐槽”话题。
●吐槽一:被推销体验太糟糕
团购以低价为噱头,在传统消费中杀出了一条血路。这样的低价带来的福利,受广大消费者追捧,甚至改变了不少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如看电影,以往消费者只能选择到电影院实地购买,但如今,一说起看电影,许多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已经变成打开手机团购软件,进入电影页面,网上选片、选座,十分方便高效。
在众多类型的团购体验中,总会有一些让消费者不高兴的事情。大多数团购消费者对商家极力推销产品或办理相关消费卡,如推销理发卡、美容卡等,并不陌生,其中的服务类产品被吐槽最多。
成都的王女士曾有这样的团购体验。她想做个肩背放松的按摩,发现一家仅15元就能体验到号称原价400多元的按摩服务,下单后,王女士进店消费,整个按摩服务过程一直被技师推销办理消费卡。
本想安安静静放松身心,技师无休止的推销让王女士甚至有起身就走的冲动,她感觉整个消费体验极其糟糕。“就知道肯定没有白得的便宜。但我问了下办卡的价格,动辄五六千,上万的都有,我哪里需要办那么多的卡嘛。”说起这次团购体验,王女士称。
业内点评
商家通常把团购作为引流平台,而引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靠极具吸引力的价格,通过低价把人吸引来之后,再进行推销,这是商家的常用手段。
●吐槽二:团购客房遇区别对待
即便没有这样那样的推销,也有不少消费者吐槽,团购产品或服务存在缩水的问题,以及团购受到区别对待的现象。在《每日经济新闻》的问卷调查中,该问题所占比例非常高。
在武汉上学的周同学,准备假期去上海玩几天,用了99元在某团购网站上订下了一个原价200多元的房间。本以为可以在一天的奔波中舒适地安顿一晚,但不幸的是,这个房间的隔壁正在装修,而且房间临街,导致周同学整晚都无法入睡,一大早还被装修的声音吵醒。
而商家在宣传和办理入住的时候,并没有说清房间情况,周同学表示有种被商家欺骗的感觉。他只好拖着疲惫的身子退房。
但面对这一问题时,周同学显得很被动,除了在消费结束后给商家一个不好的评价外,其权益似乎并没有其他途径可以得到保护。所以,对周同学这样的普通消费者而言,在遇到类似问题时都会发现,服务缩水问题依然是团购中权益保护的“盲区”。
业内点评
部分团购可能是商家推出的特价产品或服务,以特价促销的方式销售。若特价产品或服务存在瑕疵和问题,商家应对产品或服务加以说明,或者提醒消费者。但若商家隐瞒实情或应允的承诺存在缩水等问题,消费者可以进行投诉,并要求补偿。
●吐槽三:消费却要额外加钱
在调查问卷中,团购增设较多使用限制也是最让消费者想“吐槽”的地方。
有多位消费者向记者表示,曾遇到过团购后到店消费,商家却提出还有加价的经历。
去年“十一”期间,准备到外地旅游的徐先生提前在团购网上订了宾馆客房,购买时网站并没有注明使用限制。但到了目的地之后,徐先生给酒店打电话确认房间时却被告知,团购券在节假日不能使用。这让徐先生措手不及,却又无可奈何。
反复协商后,酒店同意徐先生在团购价的基础上,再额外支付200元的费用,徐先生一家才得以顺利入住。对于这次团购体验,徐先生表示,还是怪自己大意,没有提前打电话到店里咨询,同时他也认为,商家应该将使用限制明确标注在网页上。
业内点评
团购消费时,若商家没有额外注明使用限制,消费者最好还是提前打电话确认,以免引来不必要的纠纷;而没有提前告知,消费者到店消费,商家却要求额外加价的行为,不合理不合法,消费者有权拒绝。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