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风往哪儿吹,我都会强调制造。这么多年,海信一直雷打不动的把‘制造’作为支撑海信发展的‘本’,作为海信的核心竞争力。”人大代表、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谈到此目光坚定。
每经记者 鄢银婵
今年两会,“中国制造2025”依然是热议话题。而就在两会前夕,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撰写长文《海信剑指美国电视市场》(<HisenseTargetsAmericanTVMarketWithMexicanFactory>),以海信接管夏普墨西哥工厂后短时间实现效率猛增的案例,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目标消费市场周边建设制造中心,已经形成“全球化制造”新趋势。
华尔街日报眼中的“中国效率出海”,对中国企业而言又有什么启示意义?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程采访两会代表、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
制造业是固国之本
“无论风往哪儿吹,我都会强调制造。这么多年,海信一直雷打不动的把‘制造’作为支撑海信发展的‘本’,作为海信的核心竞争力。”人大代表、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谈到此目光坚定。
“制造业是固国之本,做好制造是考验一个企业坚守核心竞争力的定力”。周厚健表示,有人做过统计,在制造业每投入一块钱,就可在其他产业创造1.48倍产值,拉动作用是最高的;同时,基于我国拥有14亿人口这一基本国情,就业保障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而制造业则是促进就业的一大利器,也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底线。
虽然媒体和社会对中国是否是“制造大国”的分工和角色都有“争议”,但周厚健始终强调,中国必须立足于制造大国,再向制造强国转变。
近年来,部分国内不少制造业产能开始外迁周边国家,也令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发挥出我国制造大国的先发优势,则成为不少制造大佬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周厚健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制造成本的大幅度且持续上升,其中,人工成本的增加是主因。如果制造业没有了成本优势,就没有“盈利能力”,失去了盈利能力企业就无法进行可持续竞争。因此,生产效率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失去了效率优势,就失去了竞争的基础。因此,制造竞争力的提升必须先从生产效率的提升开始,并不断推进质量水平,实现又好又快的提升。
“质效双升”是关键
记者了解到,从2012年开始,海信以“人均效能”为突破口通过自动化与智能化手段提升制造竞争优势展开了一系列的革新。截止到2015年底,海信集团制造系统在人数减少7000人的基础上,人均效率每年提升都超过30%,三年累计提升120%,实现效率翻番,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对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品、产品的一致性水平不断提升,海信成为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企业”和质量标杆企业。
此外,随着多个世界标准的五星级工厂建成,制造的精细化、技术的提升、质量的一致性、工序的合理设置等对产品质量水平带来质的飞跃质效双升的突破带来了硕果,三年来,在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增长近70%的情况下,制造水平提高带来的效益就超过14亿元。去年海信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之后,今年接管仅仅两个月,即以原来60%的人员完成了单月产量增长一倍的效果。
“这就是海信的制造溢价。”周厚健说,“‘中国制造2025’纲要里重点发展的十个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海信已经是全球彩电的第三位,我不担心海信的技术和市场,但仍担心成本竞争力。所以,持续提高成本竞争能力,是海信国际化程度的一个考验。更重要的,在保持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同时,要把工夫下在做“强”上,也就是通过创新驱动实现技术进步、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人力资源的提升。”
“无论是美国的《制造业再生法案》、德国的工业4.0战略,还是‘中国制造2025’,这些战略的背后意图是实现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体现了各国对自身发展和安全的选择。”周厚健相信只要中国企业用心做也一定会出现众多世界级制造巨头。所以,希望政府能给予这些实现制造溢价的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与各地都在出台的互联网等企业的优惠政策相比,中国制造业需要空间参与全球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