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市公司布局3D打印的不少,但这个技术处于发展初期,在业务上还没有给上市公司带来明确业绩的增长。具体到国内企业,3D打印技术主要应用在消费领域,比如汽车领域是很成熟的,航天军工属于工业制造,也有部分曾应用3D技术,比如国产C919打飞机的部分零件是用3D打印技术制造。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刘明涛 盖源源
每经记者 刘明涛 盖源源
听过3D打印广泛应用,但应用到卫星上,还是令业界表示震惊!近日,根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俄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新闻处宣布,该大学计划于2016年3月31日发射世界首颗外壳由3D打印制造的立方体纳卫星(CubeSat)。“3D+卫星”这一领域的衍生,会对资本市场深耕3D打印和微小卫星企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采访调查得出结论,目前3D技术短期很难道产生实质影响。
3D打印卫星将发射
一颗外壳全由3D打印制造的卫星即将发射登陆太空。
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俄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新闻处宣布,该大学计划于2016年3月31日发射世界首颗外壳全由3D打印制造的立方体纳卫星。
根据具体介绍显示,该卫星为三单元立方星,卫星结构设计和主体制造工作由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现代化制造技术科研中心承担。卫星外壳尺寸为30×10×10厘米,全部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使用了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和俄科学院远东分院可靠性物理和材料制造学院专家研制的新型航天材料。
而在外壳部分制作完成后,该卫星已交由俄科罗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团进行后续加工制造和发射准备,计划于3月31日在拜科努尔发射场搭乘“进步MC-2”号货运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之后再由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在例行出舱活动期间发射到预定轨道。卫星设计运行轨道高度约为400千米,服役期限为半年。
俄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科学家认为,立方体纳卫星是近年来迅猛发展的领域,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外壳将使这类卫星变得更为廉价和普及,进一步降低卫星开发的门槛。
分析师:技术在发展 业绩尚难体现
“3D+卫星”这一概念的传开,引起市场热烈关注。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3D打印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结合非常强的技术,尤其适合动力设备、航空航天、汽车等高端产品关键零部件的制造。市场研究公司IDC称,2015年全球3D打印支出近110亿美元,2019年将增长至27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7%。到2019年,亚太、美国和西欧市场占全球3D打印支出比重将上升至70%,而中国将成为3D打印硬件和服务的领先市场。3D应用的持续突破,将为相关公司带来重大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3D技术市场空间较大早已不是秘密,但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相关深耕3D打印的公司如光韵达、金运激光等公司,他们2015年业绩表现并不如人意。
例如金运激光,因为其3D打印云平台——意造网,更新实施了第二代迭代版本等因素,导致其2015年全年净利润亏损1670万股,大大低于市场预期;而光韵达净利润也同比下滑4.72%,同样低于预期。
那么,此次3D技术与卫星的结合,会对3D技术和微小卫星行情带来怎样的改革和机会呢?
华融证券分析师丁思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3D打印技术的成本较高,比较适合航天军工等不计成本的领域,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零部件或者关键外壳中使用。目前上市公司布局3D打印的不少,但这个技术处于发展初期,在业务上还没有给上市公司带来明确业绩的增长。具体到国内企业,3D打印技术主要应用在消费领域,比如汽车领域是很成熟的,航天军工属于工业制造,也有部分曾应用3D技术,比如国产C919打飞机的部分零件是用3D打印技术制造。”
至于对微小卫星行业的影响,丁思德则称,“类似北斗星通、海格通信、欧比特等公司还没有涉及3D打印业务,科学家提到的降低开发成本,要看这些企业以后是外购3D打印机还是自己生产,就我看来,这些企业如果考虑3D打印技术制造关键零部件,可能还是会利用别人的3D打印机达到制造目的。”
因此,“此次事件具体要看市场解读,如果资本过度解读也不排除会有一波炒作。”丁思德还补充到。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