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技术粮食和农业应用联合司司长梁劬4日表示,应巴西卫生部的请求,国际原子能机构准备向巴西投放经辐射绝育的雄性蚊子,通过灭蚊来对抗日趋严重的寨卡热疫情。
卫生工作人员戴“蚊子面具”宣传预防寨卡病毒传播
巴西卫生部门4日确认两个因输血而感染寨卡病毒的病例。有关机构因此提醒,曾到过寨卡病毒流行区域的人献血需谨慎,最好在离开疫区一个月后、没有异常症状再去献血。
同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技术粮食和农业应用联合司司长梁劬表示,应巴西卫生部的请求,国际原子能机构准备向巴西投放经辐射绝育的雄性蚊子,通过灭蚊来对抗日趋严重的寨卡热疫情。
输血感染寨卡病毒
巴西圣保罗附近城市坎皮纳斯的卫生部门说,有一名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出现了发热等症状,检测显示为感染了寨卡病毒。进一步分析显示,病毒来源为一名感染了寨卡病毒的献血者。
此外,当地2015年有一名男子因枪伤而死亡,在持续数月的抢救期间曾大量输血。现在发现血液来源者之一曾感染寨卡病毒,对该病患留下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发现,这名男子也因输血感染了寨卡病毒。
后一个案例之所以才得到确认,是因为相关献血者感染寨卡病毒后表现出的症状曾被误诊为登革热,直到今年1月底才被证实是感染了寨卡病毒。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都通过伊蚊传播,患者症状也类似,如发热、皮疹、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巴西卫生部门已出台规定,感染了寨卡病毒或登革病毒的人必须在完全康复30天后,才能去献血。美国红十字会也提醒,曾到过寨卡病毒流行区域的人须等待28天,如果没有出现异常症状再去献血。
除了蚊子叮咬和血液传播外,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一位患者2日被证实通过罕见的性传播方式感染寨卡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3日说,自2015年起,美洲、西太平洋、非洲及亚洲已累计有32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出现寨卡病毒本地传播。由于主要疫情地巴西还密集出现新生儿小头症病例,被认为与孕妇感染寨卡病毒有关,世卫组织已经在1日宣布这构成了“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辐射绝育雄性蚊子
自2015年10月以来,巴西报告的新生儿小头症疑似病例已有数千例,这被认为可能与孕妇感染寨卡病毒有关。而蚊子是寨卡病毒传播的重要媒介。
针对蚊子等昆虫生命周期相对较短、繁殖快、数量大的特点,原子能机构近年来开发出一种昆虫辐射绝育技术:雄性昆虫在接受过辐射后变得不育,但依旧可以和雌性昆虫交配,投放至野外可以大幅减少昆虫在局部区域的数量,应对病虫害比喷洒农药等技术更环保。
梁劬对新华社记者说,雄性蚊子在野外不叮咬人畜,很适合大规模培养投放。而经过辐射后的雄性蚊子与雌性蚊子交配后不会生出下一代,蚊子数量会明显减少。目前存在的一个瓶颈是,实验室对雌雄蚊子的分离难以做到百分之百准确,有时会有个别能叮咬人的雌性蚊子漏网放飞,但比例很低,影响不大。
国际原子能机构曾与中国科研机构合作应对中国广东的蚊虫问题,并在非洲等地试点过这种技术。据了解,在一些相对隔绝的区域比如海岛等地,放飞绝育昆虫的效果十分理想,甚至能够基本杀灭该类昆虫。(综合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