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告别冯仑时代之后 万通误判杭州楼市致计提减值6.2亿

    每经网 2016-01-24 20:37

    1月22日,万通地产发布公告称,公司对2015年杭州楼市看涨,坚持售价不调及两年去化,但2015年四季度相关区域竞品楼盘集体降价,致公司杭州两个项目不得不做计提减值准备。

    每经编辑 杜冉乐    

    每经记者 杜冉乐

    刚刚发布2015年度业绩预亏公告之后,万通地产就收到了来自上交所的问询函。

    回复公告虽姗姗来迟,但还是揭开了万通杭州两个项目操盘失误且连累整体业绩预亏的现实。1月22日,万通地产发布公告称,公司对2015年杭州楼市看涨,坚持售价不调及两年去化,但2015年四季度相关区域竞品楼盘集体降价,致公司杭州两个项目不得不做计提减值准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万通杭州上园项目如果下折20%,将亏损4.7亿元,而杭州万通中心酒店式公寓下折10%,将亏损1.2亿元。普华永道测算,该总计提减值5.9亿元到6.2亿元。这与2014年业内宣称房企即便售价下折30%仍有利润可赚的市场环境,已不可同日而语。

    万通公开承认误判杭州楼市

    1月22日,万通地产回复上交所的问询公告,公开承认其对杭州楼市判断“失误”。

    万通地产的判断逻辑是,2015年杭州楼市体现出供应量增长、成交量增长、市场热度上升、板块差异明显、大型房企竞争激烈等特征,加上一系列降准降息等刺激楼市政策的出台及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召开等有利因素,认为当地楼市成交将呈上升趋势。

    基于此,万通地产2015年前三季度并未对售价进行调整,坚持认为相关项目去化周期在两年左右。

    然而,市场并未如万通预想的方向发展,却继续下行。万通地产表示,2015年四季度,杭州两个项目所在区域市场库存量仍在上升,去库存压力持续加大,2015年底中央提出房企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以加快去库存速度,传递出对楼市高库存担忧的信号。

    除了宏观层面的悲观情绪弥漫,上述项目所在区域的竞品楼盘也集体加入降价潮之中,试图以价换量谋突围。

    万通地产认为,这给公司上述两项目的定价带来了直接冲击和影响,称公司及时调整上述两个项目的销售策略,作出降低售价、缩短去库存周期,快速回笼资金的策略,但新的销售定价低于存货成本,按照相关会计准侧,需计提减值准备。

    公开资料显示,已竣工的杭州万通中心写字楼的单方成本约2万元/平方米,精装修的酒店式公寓单方成本约2.2万元/平方米,而尚未完工的杭州上园项目住宅单方成本约1.8万元到1.9万元/平方米。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从万通以往财报来看,万通地产杭州上园项目51%权益的楼面地价为9230元/平方米,杭州万通中心49%权益的楼面地价为6380元/平方米。

    如果对比来看,万通杭州上园项目的地价成本已接近项目单价总成本的50%,2013年万通拿下该地块时曾历经了44轮争夺,溢价率不菲。

    2014年,全国楼市遇历史拐点,中原地产相关人士指出那轮降价潮中的杭州楼市即为排头兵,个别项目降价后地价占房价逾50%,已接近成本线。

    项目计提减值拖累公司业绩

    截至2015年底,万通地产为上述两个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0亿元,其中杭州上园项目累计11.5亿元,从2013年开工建设到2015年6月封顶,在此期间一直未预售。万通地产表示,截至目前,杭州上园项目未取得预售证,尚未开盘销售。

    按照计提减值数据,万通杭州上园项目降价20%~30%,对应减值4.7亿元到4.8亿元,万通中心降价10%~20%,对应减值1.2亿元到1.4亿元,总金额大概在5.9亿元到6.2亿元。

    1月13日,万通地产公布了2015年度业绩预亏公告,称因为杭州两个项目计提减值的缘故,经公司财务部初步测算,预计公司2015年经营业绩将出现亏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5.8亿元到6.2亿元。

    作为长期服务于万通地产的第三方审计机构,普华永道据其审计计划,已将存货减值准备会计估计的相关风险评估为他们2015年度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特别风险。截至公告日,上述审计仍在进行中。

    2013年之前,万通地产净利润还能维持在数亿元以上,到2014年已下滑至大约9765万元,2015年又公告了巨额预亏,这让外界不能不怀疑其现有管理层的操盘能力。对此,记者多次致电万通地产,但对方的公开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2014年8月份,万通地产董事会“大换血”,“万通系”人马基本退出,“嘉华系”上位。2015年,万通地产注入资产谋转型也并未如愿。

    截至目前,“嘉华系”相关负责人也一直未对万通地产未来发展有重要的针对性表述,这让外界对其猜疑不断。

    发稿:隋丕宁 审核:杨羚强 终审:蔡战波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资本项开放步伐未停 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扩容

    下一篇

    未来已来!让上市公司跑步入场的人工智能为何这么火?!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