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股民“亏红眼”发帖泄愤 被罚15万究竟冤不冤?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1-17 22:17

    在一些人的眼中,他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吐槽者;在一些人眼中,他是料“市”如神、帮助大家成功逃顶的热心高手;不过在证监会眼中,他却是一个造谣者,他就是刘钦涛。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智    

    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一些人的眼中,他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吐槽者;在一些人眼中,他是料“市”如神、帮助大家成功逃顶的热心高手;不过在证监会眼中,他却是一个造谣者,他就是刘钦涛。

    1月15日证监会通报,因在东方财富网股吧的“中国南车吧”发布标题为《东莞证券针对5000万以上VIP的风险预警》的帖子,刘钦涛被责令改正并处以15万元罚款,引发广大股民的高度关注。

    发帖造谣“一字千金”

    俗话说“一字千金”,股民刘钦涛却“悲剧”地达到了这样的水平。

    上周五,证监会通报对1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案作出行政处罚,对当事人刘钦涛责令改正并处以15万元罚款,原因是刘钦涛在股吧中发了一则短短几十字的帖子。

    证监会透露,刘钦涛于2015年6月2日晚间在东方财富网股吧的“中国南车吧”发布标题为《东莞证券针对5000万以上VIP的风险预警》的帖子,称东莞证券通知其客户周四之前把所有仓位调整到半仓以下,能空仓就空仓,预计周四、周五出重大利空,该消息引发大量网友关注。后经东莞证券自行排查并经证监会稽查核实,没有发现东莞证券向客户发送上述通知,所谓“东莞证券针对5000万以上VIP的风险预警”是刘钦涛编造的虚假信息。刘钦涛在股市波动敏感时期,在“中国南车吧”这一关注数量大、涉众性强的网络环境中造谣传谣,误导广大投资者,与其他市场信息形成叠加效应,扰乱证券市场。

    实际上,早在证监会发布上述公告前,证监会曾多次通报这一案件,让其成为一个关注度极高的典型案例。

    比如2015年7月3日,证监会官网就通报,刘某为宣泄炒股亏损情绪,于2015年6月2日使用“夏至星”账号在东方财富网股吧编造发布名为“东莞证券针对5000万VIP的风险预警”的虚假信息。6月3日,东莞证券发布澄清公告。次日大盘走势下跌后,刘某仍多次跟帖坚称其所发消息属实,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2015年10月16日,证监会再次通报刘某涛涉嫌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案:刘某涛在东方财富网“中国南车吧”发布标题为《东莞证券针对5000万以上VIP的风险预警》的帖子,编造传播东莞证券通知客户减仓的虚假信息,制造市场恐慌气氛,扰乱证券市场,证监会拟责令刘某涛改正并处以20万元的罚款。

    15万“罚单”引关注

    从刘某到刘某涛,再到刘钦涛,同一人物,同一事件,却从去年下半年以来被证监会多次提及,再加上是股民刘钦涛亏损后“泄愤”发帖引来重罚,迅速地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就这一事件采访了多位普通投资者。

    记者注意到,投资者对证监会的处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比如有投资者指出,刘钦涛在6月2日发帖主要还是提示风险,明确提出“能空仓就空仓”等内容。而当时大盘已经逼近5000点,如今看来确实是卖出的绝佳机会,如果自己看到了可能就能躲过之后的大跌,所以刘钦涛受到这样的重罚“有点冤”。

    不过,也有投资者认为,无论对于行情方向判断如何,刘钦涛发帖称“东莞证券针对5000万以上VIP的风险预警”这部分信息本身是不真实的,是他自己编造的,而且在券商澄清后,刘钦涛还坚称自己发帖内容属实。就这一点来说,证监会处罚有其道理。

    无论是否支持证监会的处罚,对于15万元的处罚金额,很多人心中还是有些疑虑,毕竟对于像刘钦涛这样本就遭遇亏损的中小投资者来说,15万元的罚金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上周五证监会通报对刘钦涛的处罚时,强调是根据《证券法》第七十八条、第二百零六条的规定所作的行政处罚,针对的是刘钦涛编造传播“东莞证券针对5000万以上VIP的风险预警”虚假信息的行为,而非针对其“能空仓就空仓”的唱空。

    证监会还指出,与传统媒介相比,互联网络具有数字化共享、资源免费、传播快捷广泛的特点,即便是没有社会影响力的普通个体,也可在短时间内以极小的成本制造舆论热点,引发社会公众关注。证券市场中的舆情变化与广大投资者的财产利益密切相关,更易形成信息热点,特别是A股市场中散户占比较高,中小投资者在市场信息的占有和辨识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网络谣言的危害性更大。

    一位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近年来监管机构对于股吧、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一点从频频公开披露相关案件就能看出。而从通报的案例来看,在网络上散布谣言的动机可谓多种多样,除刘钦涛这样遭遇亏损后发泄的,也有在买入后主动编造利好的,甚至还有上市公司“自编自导”的,这些都是监管层打假网络谣言的重点类型。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宏达新材实际控制人泄露内幕信息 遭证监会行政处罚

    下一篇

    遏制电商售假 全国拟建大数据中心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