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5位获奖者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可能是最耳熟能详的一位,小编整理了几位“超级学霸”的成长史,是否真如法国作家莫泊桑所说——一个献身于科学的人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
每经编辑 李怡
当科学家,得诺贝尔奖,是很多人小时候的梦想。
实际上,除了诺贝尔奖,我国还有一个重量级奖项——国家最高科技奖。
今天上午,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不过,其中“成色”最高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空缺。这是继2004年之后,国家最高科技奖第二次出现空缺。
都说诺奖奖金高,其实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也不低啊!
国家最高科技奖从2000年开始颁发,到2016年,共有25位科技学者获奖。这一奖项个人奖金为500万元人民币,其中50万元属获奖者个人所得,450万元由获奖者自主选题,用作科学研究经费。
在25位获奖者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可能是最耳熟能详的一位,小编整理了几位“超级学霸”的成长史,是否真如法国作家莫泊桑所说——一个献身于科学的人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
“隐身”近30年的“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于敏:“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
邓稼先高兴地说:“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
于敏:“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
邓稼先:“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这不是科学家版本的“舌尖上的中国”。实际上,这是1965年氢弹理论研究有了一次突破性进展,于敏按耐不住给邓稼先打报喜电话时使用的“暗号”。果然,科学家的“暗号”都这么萌……
氢弹,这个词是所有人都熟悉的;于敏,在大众眼中却几乎是一个陌生人。
提到“两弹一星”(原子弹和氢弹、人造卫星),都会想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邓稼先等人。事实上,于敏是为中国氢弹研制隐姓埋名30年的“氢弹之父”。
1961年1月,于敏被国家选派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随后,他成了一个“神秘人”,“隐身”近30年之久,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
期间,这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著述多未公开发表,连他的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秘密的工作。”
▲于敏和夫人孙玉芹,摄于上世纪50年代。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世界上引起轰动。在当时的条件下,仅有的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
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不厌其烦地计算。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交到了钱三强的手里,钱三强点评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科研中的于敏,摄于上世纪90年代
于敏提出了世界上的第二种氢弹构型,又被称为“于敏构型”。1967年6月17日早晨,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美国用了7年3个月,
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
英国用了4年7个月,
法国用了8年6个月,
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
在几大中国核物理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没有留学背景的人,是个实力派的“国产专家”。于敏的核理论研究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当时国内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是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和于敏等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钱学森说过:“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于敏虽然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但他最大的爱好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他喜欢读的书有《资治通鉴》、《史记》、《汉书》、《三国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
改变中国印刷业的“当代毕昇”
王选:“曾经最大的苦恼是大多数人不相信中国的系统能超过外国产品,不相信淘汰铅字的历史变革能由中国人独立完成。”
我国著名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也许王选的这些身份你并不熟悉,但他还有一个你可能听过的身份——北大方正集团创始人。
王选1937年2月生于上海。1954年,17岁的王选身着白衫、蓝裤、布鞋,怀着青春的憧憬从上海来到北京大学,他用“震惊”一词形容看到北大时的自豪心情。从那以后,他就再没离开过燕园,一生的事业都与北大有关。
▲1955年,王选(左一)与大哥和二姐在家中。
▲大学时代的王选,图片来自北京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所
汉字字数繁多,印刷时又有十余种字体,每种字体还有约20种不同的字号。如果将所有字体字号全部用点阵存储进计算机,信息量高达几百亿字节,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
1974年8月,我国设立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王选了解到这一工程后,对其中的“汉字精密照排系统”情有独钟。
1976年,“汉字精密照排系统”项目的研制任务正式下达给了北大。王选和同事们开始了研制原理性样机的攻坚战。1979年7月27日,我国第一张采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报纸样张《汉字信息处理》诞生。
这个发明,使得短短数年时间,中国的印刷业从铅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走完了西方几十年才完成的技术改造道路,被公认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20世纪80年代,王选在北大旧图书馆计算机所会议室里
随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王选牵头成立的北大方正从一个最早只靠激光照排技术生存的企业,发展成为了国内最大的校办企业之一。
有小行星命名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吴孟超:“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下,就让我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吴孟超1922年生于福建省闽清县,1927年侨居马来西亚,1940年回国求学,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擅长疾病肝胆疾病的各种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擅长肝癌、肝血管瘤等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吴孟超创造了中国肝胆外科的无数个第一:
翻译出版第一部中文版肝脏外科专著;
制作中国第一具完整的肝脏血管铸型标本;
成功完成第一例肝脏外科手术;
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
成功完成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
切除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
建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和技术体系,创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
▲高龄依然坚守在手术台的吴孟超,图据中国科学院
年过90岁的吴孟超依然坚守在手术台前,他曾说“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下,就让我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25位获奖科学家,感谢所有为人类进步辛勤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们。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