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美股“去散户化”耗时半个世纪 养老金投资终成市场主力

    每日经济新闻 2015-12-31 00:32

    美股早期:散户持股一度超九成

    历史上,美国散户大规模地参与股市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史称“咆哮的20年代”。

    上世纪20年代,扩大的自由贸易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促进了美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汽车、无线电收音机和日用化工行业出现蓬勃发展,大批手握闲钱的民众开始进入股票市场投机。

    随着股价的不断攀升,公众购买股票的热情也随之高涨,持有股票的人群迅速扩大,很多人开始向银行和证券公司贷款买股票,股市交易量不断创出新高。

    1927年~1929年间,道琼斯工业指数翻了一倍,股市达到鼎盛,当时散户持有流通股市值达到90%以上。与此同时操纵股市、内幕交易、欺诈等犯罪行为层出不穷,整个市场暗潮涌动。

    高杠杆崩溃引发的股市崩盘和随之而来的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令大众财富遭到了巨大损失,1550万个家庭的住宅丧失抵押赎回权。在这次大崩盘后,美国政府分别颁布了《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对证券的发行和流通市场进行管理。

    二战后:养老金和共同基金崛起

    1945年至1972年,美国经济进入二战后的黄金发展期。美国股市的投资者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散户明显减少,以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得到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二战后头20年,即1945年至1965年,美国国内散户持股市值不断下降,但整体降幅趋于平缓,散户占比一直高于85%。这种缓慢减少的格局一直维持至六十年代初期。1965年,成为一个分水岭,散户持股市值占比快速从当年的约85%,在不足20年时间内降至六成。

    随着20世纪60年代初牛市的结束,华尔街进入一个大变革时代,以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迅速崛起。分散投资且收益率高的共同基金不断受到投资者青睐,1950年至1970年,共同基金的数量由98只增加到361只,基金规模由25亿美元扩展到480亿美元。

    1978年,美国创设了著名的私人养老金401(K)计划,这是一种由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建立起来的完全基金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根据规定,雇员在转换工作或退休时,可将401(K)等企业年金计划的资金划转,避免不必要损失。

    随着社会保障计划和私人养老金制度的完善,到了1970年,养老金计划的范围已由50年代占私人部门劳动力的25%,提升至45%,逐步成为市场主要的机构投资者。此后,由于养老保险金收益免税的激励政策,私营雇主缴纳养老保险金计划的比例也快速提升。

    20世纪70至90年代:投资基金和外资迅速崛起

    1972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全球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挑战,美国分业经营制度削弱了银行的竞争力,加剧了金融脱媒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美国金融监管从严格管制转向依赖市场调节机制,在金融脱媒倒逼下,开启了利率市场化进程。1970年至1986年,美国耗时16年完成了以存款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后,美国居民部门持有的现金和存款资产比例快速下降,从1985年最高的23%,下降至1999年的最低10%,存款加速搬家。1985年至1999年间,居民持有股票和基金份额一度升至51%。

    同期,境外机构投资者持股力度开始加大。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推动美国经济走出“滞涨”阴影,国际资本向美国回流,境外机构投资者纷纷将目光投向美国,为股市上涨输送大量资金。

    与此同时,401(K)计划也在迅速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401(K)计划的股票投资中,近八成是股票型基金。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加速提升,并于2001年达到46%,首次超过居民部门(44%)。

    21世纪以来:居民间接投资比例加大

    进入21世纪,安然和世通财务造假案的先后曝光,不仅造成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以及监管层的极度不信任,更直接推动了强化企业内部治理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出台。

    接连的财务造假事件激发了美国机构投资者的维权意识,对冲基金成为最活跃的机构投资者。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引发金融风暴。危机拖累对冲基金受重创,价值缩水。同期,散户持股市值占比从2007年的53.7%大幅下降至四成以下。

    紧随其后,对冲基金圈内“麦道夫骗局”与帆船集团诈骗丑闻两起大案的陆续曝光,让身陷次贷危机的美国金融雪上加霜。2010年7月,为了加强对对冲基金的监管,美国当局颁布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即新的美国金融改革法案。

    为了鼓励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养老金投资的发展。此外,对长期资本利得实施所得税减免政策,使机构投资者愿意长期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从次贷危机中恢复的美国资本市场,也从2009年3月起,开启了长达六年的慢牛。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美股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得到了长足发展,美国家庭更倾向于将资金交给专业机构打理。

    在美国资本市场信披制度趋严、违规成本加大的背景下,美国居民部门更多选择通过机构投资入市。股市高收益及居民资产配置中对共同基金、养老金资产配置比例的不断提升,为投资机构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共同基金、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持有股票比例大幅提升。

    数据显示,2013年,以共同基金、退休金、保险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达61.6%;美国家庭投入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增加了4820亿美元,而个人直接投入股票的资金减少了2990亿美元。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2016资本市场:游戏规则与国际接轨 短期阵痛难免

    下一篇

    A股散户比例超八成 养老金入市有望改善投资者结构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