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环保部一份关于“全国环评机构专项整治行动”的通报,扒开了环评这个行业的灰色利益链条。这份通报称,环保部对30个环保机构和31个环评师进行处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31名“挂靠”环评工程师中,大多数来自环保系统内部在职人员。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记者 李彪
环评为什么会常常那么不靠谱?环评师、环评机构与环保系统究竟是什么关系?
12月30日,环保部一份关于“全国环评机构专项整治行动”的通报,扒开了环评这个行业的灰色利益链条。
这份通报称,环保部对30个环保机构和31个环评师进行处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31名“挂靠”环评工程师中,大多数来自环保系统内部在职人员。
那么问题就来了,内部环评师挂靠的环评机构得出的环评结果,能保证、公正、客观吗?
据360建筑网统计,2013年环评工程师挂靠价格在每年3~4万左右,到2014年则涨至每年4~5万。
“挂靠”风行的背后,除了金钱的利益,还有什么?读完本文,你就懂了。
报告扒开环评机构乱像
环保部此次通报的环评机构共30家。其中,因盗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003号)环评资质,违法开展《昱峰供热有限公司龙江县新城区集中供热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东北变压器(集团)220kV-500kV 级超高压特大型电力变压器环境影响报告书》、《盛和湾住宅小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工作。对黑龙江省风云环境科技咨询有限公司拟予以吊销资质证书,对于已批复环评文件的建设项目,责成负责环评文件审批的部门撤销批复文件。
同时,因存在环评工程师挂靠,环评工程师数量不满足环评机构最低资质条件要求,莱州市绿诺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被撤消。
此外,因存在出租出借环评资质行为,对广东核力工程勘察院予以限期整改1年,缩减评价范围;对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予以限期整改1年。因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质量较差,并存在环评工程师“挂靠”行为,对河南蓝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机构予以限期整改1年。因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质量较差,对北京中安质环技术评价中心有限公司等15家机构予以限期整改6个月。
因存在环评工程师“挂靠”行为,对济宁富美环境研究设计院等4家机构予以限期整改6个月,缩减评价范围;对新疆兵团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机构予以限期整改6个月。
今年9月,环保部印发《关于开展全国环评机构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要求严肃查处环评机构出租出借环评资质、环评文件编制质量低劣、环评工程师“挂靠”等违规行为。
2015年10月,环保部通报2015年度对部分省区市环评机构的检查结果,共涉及66家环评机构,其中,忻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等53家机构被取消环评资质或降低评价等级、缩减评价范围。
早在2015年4月,环保部制定《关于印发〈环境保护部巡视整改落实事项责任清单〉的通知》,根据通报,已集中对存在问题的63家建设项目环评机构,作出取消资质、缩减评价范围、限期整改的处理。
与此同时,2015年以来,已有百余家次的环评机构申请环评资质被拒。环保部整治环评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力度不断加大。
“挂靠”工程师多为内部人
实际上,与环评机构问题类似,环评市场上“挂靠”环评工程师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环保部在通报中指出,对挂靠在环评机构的刘建昌等31名环评工程师给予通报批评,记入环评诚信系统,3年内不得作为资质申请时配备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编制主持人或者主要编制人员。
从环保部通报的名单看,地方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环境监察队等环保系统在职人员“挂靠”问题占大多数。
有业内知情专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环评工程师资格考试对专业性要求比较高,此前参与该资格考试的主要是环保系统内部的人员。
据了解,全国范围有1万多名环评工程师,有1100多家环评机构,环评工程师的实际保有量和市场需求量总体来看是平衡的,但其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环评工程师都具有事业编制。随着环保要求不断加严,环评工程师也逐渐变得“抢手”。
这些环评师对外可接单,对挂靠公司可“买断”,比如挂靠一年给多少钱。但“圈里人”都知道,有些挂靠不仅仅是为了钱,还有很大的原因是,这些环保系统的人来挂靠后,环评机构做的环评报告在环保部门审批时更容易通过。
今年6月,环保部拟对48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申请作出审查意见,包括新申请资质、事业单位改制等多类企业在申请环评机构资质时因环评工程师数量不足而被环保部拟取消资质。
上述业内知情专家认为,由于缺口的存在,市场刚需旺盛,“挂靠”环评工程师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长期存在。
然而,2015年6月,环保部“环评和监测工作创新”大讨论上,环保部要求对环评制度改革。同时,环保部介绍,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平均每年审批环评文件40万个左右,其中报告书约占5%,报告表45%,其余50%为登记表。登记表类项目虽然量大面广,但环境影响轻微,依法本不需要进行环评。
这意味着,有近一半的环评文件或将被取消。
(编辑:张喜威 审核:曾健辉 终审:靳水平)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