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北京碳交易市场扩容 移动设施碳排放将纳入重点监控

    每日经济新闻 2015-12-30 00:28

    依据北京相关通知,重点排放单位范围由原来的固定设施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1万吨(含)以上调整为固定设施和移动设施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5000吨(含)以上。这一调整意味着降低门槛,将更多二氧化碳排放单位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范围之中,使北京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进一步扩容。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记者 李彪

    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进入倒计时,北京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迎来调整。

    12月28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重点排放单位范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扩大碳排放重点单位监控范围。

    依据通知,重点排放单位范围由原来的固定设施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1万吨(含)以上调整为固定设施和移动设施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5000吨(含)以上。这一调整意味着降低门槛,将更多二氧化碳排放单位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范围之中,使北京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进一步扩容。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2017年启动全国性碳排放交易系统的要求,作为首批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北京的这一举措或将为全国碳交易市场提供借鉴。

    对此,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2016年将为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打基础,重要的几个试点省市都在要求准备经验教训,北京市可能感受到一些压力,降低门槛将让更多企业参与到碳排放交易中。

    移动设施排放将纳入重点监控

    依据通知,重点排放单位范围由原来的“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固定设施年二氧化碳直接排放与间接排放总量1万吨(含)以上,且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及其他单位”调整为“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固定设施和移动设施年二氧化碳直接排放与间接排放总量5000吨(含)以上,且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及其他单位”。

    杨富强认为,调整之后,可以让更多的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避免价格信号不强烈,北京的碳交易市场和上海、深圳有差距,关键是碳交易市场还没有交易起来。

    2013年11月28日,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开市,两年来,北京市纳入碳交易市场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根据北京市规定,碳排放交易主体是重点排放单位及其他自愿参与交易的单位。交易产品包括碳排放配额、经审定的碳减排量等。重点排放单位可用经过审定的碳减排量抵消其部分碳排放量,使用比例不得高于当年排放配额数量的5%。来源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重点排放单位固定设施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和制造业协同废弃物处理以及电力消耗所产生的核证自愿减排量不得用于抵消。1吨当量经审定的碳减排量可抵消1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国家发改委能源中心研究员姜克隽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调整之后,碳排放管理的范围会更广,碳交易规模可能变化不会很大,调整前管理覆盖的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已占到整个北京企业排放量的百分之六七十,调整后,增加的比例可能不到10%。 

    碳交易市场5年后或真正完善

    姜克隽说:“北京市的碳排放交易走得很快,但是,北京市又很独特,并没有太多排放量大的企业,北京覆盖了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全国可能不这么做,只纳入大的一次排放的企业。”

    今年9月,中美两国再度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承诺到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能源基金会中国低碳项目主任胡敏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全国碳市场可能不会像北京一样将门槛降到5000吨及以上,这样的话,覆盖面就太大了。

    实际上,早在2011年12月,发改委、工信部等12部委联合印发了《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万家企业是指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以及有关部门制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初步统计,2010年全国万家企业共有17000家左右。

    2014年1月,发改委发布《关于组织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重点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责任主体为:2010年温室气体排放达到13000吨二氧化碳当量,或2010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5000吨标准煤的法人企(事)业单位,或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

    胡敏认为,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关键是要做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摸底、汇报、核查,这可能会是一个门槛。

    对此,杨富强称,让更多企业参与到碳排放交易中,企业排放的数据要准确,2017年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只是开始,真正完善起来要到2020年以后。

    此外,姜克隽介绍,希望碳交易能够起到碳定价的作用,而不是免费发放配额,何时进入到欧盟第三阶段的碳交易阶段,现在还看不清楚,估计到2020年之后。

    “免费就会有配额分配的问题,企业的承受力就要通过产品的价格传递出去,这样就可以走上低碳经济之路,否则,像煤电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就很难加入碳交易中。”姜克隽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P2P监管细则首提“合格投资人” 电子签名及认证重要性凸显

    下一篇

    私募进军公募业 明星基金经理有望“私转公”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