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支付结算司司长谢众对媒体表态,明年(2016年)4月1日以后,对还没有实现电子渠道转账汇款费用减免的银行,央行会对银行收费,以督促银行实现免费。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万敏
每经记者 万敏
12月25日,央行下发了《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 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同时,央行支付结算司司长谢众对媒体表态,明年(2016年)4月1日以后,对还没有实现电子渠道转账汇款费用减免的银行,央行会对银行收费,以督促银行实现免费。
大家用网银的都知道,现在银行的转账汇款收费主要集中在跨行业务上。但央行表示,银行的跨行转账是通过央行的网上跨行支付清算系统实现的,而且这个系统央行是免费供银行使用的。
同时,谢司长透露,央行将要求各商业银行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由于个人客户被冒名开户、欺诈的案件时有发生,而普通存款人通过司法渠道耗时耗力、投诉无门,商业银行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之后,只要银行不能证明是客户的责任,就要先行赔付,最大限度服务存款人。
上述《通知》称,以往通过银行柜面开立的账户划为Ⅰ类银行账户,今后开户申请人可通过柜面、远程视频柜员机和智能柜员机等自助机具、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开立Ⅰ类银行账户、Ⅱ类银行账户或Ⅲ类银行账户。存款人可通过Ⅰ类银行账户办理存款、购买投资理财产品、转账、消费和缴费支付、支取现金等业务;通过Ⅱ类银行账户办理存款、购买投资理财产品、限定金额的消费和缴费支付等业务;通过Ⅲ类银行账户办理限定金额的消费和缴费支付服务。Ⅱ类银行账户和Ⅲ类银行账户不得存取现金,不得配发实体介质。
也就是说,只要你有任何一家银行的Ⅰ类户,就可以申请开立不限于这一家银行的Ⅱ类户和Ⅲ类户,存款人大可不必为了开立Ⅱ类户和Ⅲ类户去跑趟银行,在线上完成即可。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场与央行支付结算司有关负责人沟通了解,当前大家手上拿的银行卡、存折账户对应的都是Ⅰ类银行账户
为什么要增设Ⅱ类户?
央行称,为有效满足银行创新需求,便利存款人开立和使用银行账户,在现有的个人银行账户基础上,允许银行为存款人开立Ⅱ类户,并对Ⅱ类户进行了规定:一是电子渠道开立的Ⅱ类户主要通过绑定开户申请人他行同名的Ⅰ类户进行身份认证,支持该类户与其绑定的同名Ⅰ类户进行资金划转,以保障客户资金安全。二是进一步拓展直销银行现有功能,支持存款人通过Ⅱ类户办理单日10000元以内的消费和公用事业缴费支付。
记者解读:各家银行的直销银行开户方式五花八门,Ⅱ类户对这些存量直销银行账户开户方式进行认可,并对今后可能出现的方式进行统一和规范。
为什么要增设Ⅲ类户?
央行称,主要出于以下考虑:一是随着移动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客户支付需求日益多样化,对支付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部分银行推出了方便、快捷的小额免密支付服务,以便利其日常消费支付。二是由于Ⅰ类户和Ⅱ类户功能多、资金相对较大,如允许存款人通过上述账户办理免密支付等业务时,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将给存款人带来较大的资金损失,不利于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通知》对Ⅲ类户设置1000元账户资金限额,账户仅能办理小额消费及缴费支付业务,剩余资金原路返回同名Ⅰ类户。
记者解读:比如你有一张10万元存款的银行卡,绑定了各种某宝或某信支付工具,万一账户被盗,直接损失10万。现在你可以有一个Ⅲ类户,万一被盗,顶多就损失1000元。
为什么要对Ⅱ类户设置10000元单日支付限额、Ⅲ类户设置1000元账户余额?
央行称,主要考虑兼顾效率与安全,在满足客户基本需要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客户资金风险。
记者解读:央行一直强调的就是"安全第一"!
业内人士比较关注的是"远程开户"问题,这关系到一些没有线下网点的新型网络银行的生死存亡,之前央行一直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官方表态,这次终于给了一颗定心丸。《通知》称,"今后开户申请人可通过柜面、远程视频柜员机和智能柜员机等自助机具、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开立Ⅰ类银行账户、Ⅱ类银行账户或Ⅲ类银行账户。"
但是,央行支付结算司人士对记者表示,"人脸识别等技术还没有任何部门将其认定为成熟技术,在它没有成熟之前,只能作为开立二类和三类账户的辅助依据。"
也就是说,各种"刷脸"、"刷掌纹"、"刷虹膜"等等看起来高大上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开立个人银行账户时,依然只能是作为核验存款人身份信息的"辅助手段"。
对于几家新型网络银行来说,还是无法通过远程方式直接开立Ⅰ类账户,努力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是目前"吸收存款"的主要渠道。但至少央行表达了 "结合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和银行账户服务创新需求,按照支持创新与加强监管相协调的管理思路。"
业内人士认为,对个人银行账户进行分类管理,根据身份信息核验手段的强弱赋予相应的账户功能,能够切实保障存款人资金安全,在安全的前提下,实质上是给各类型银行探索开拓新技术账户开立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空间。
编辑:柴刚 审核:赵庆 终审:涂劲军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