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房地产的个税政策,一头涉及楼市调控的效果,一头关系收入分配的公平,必须审慎细化。
近期,住房按揭贷款利息将抵扣个税的消息四处流传,甚至拉动了地产股的集体大涨。
对众多贷款购房的家庭来说,不动产投资大,房贷偿还周期长,使不少普通家庭因为买房沦为 “房奴”,节衣缩食地供房子。如果房贷利息抵扣个税的消息属实,无疑会减轻家庭负担。
对提振楼市而言,抵税也是利器。如今楼市仍处于深度调整中,利用税收杠杆刺激需求进一步释放,从而消化库存,是开发商所乐见的。
不过,房贷利息抵个税恐怕也存在负效应,特别是可能加剧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值得警惕。
对于不同收入阶层而言,房贷利息抵扣个税的财富效应差异巨大。有人算了一笔账,假如购买总价250万元的普通住宅,八成房款用商业贷款,贷20年,抵扣总利息近33万元;若购买1000万元的豪宅,六成房款用商业贷款,贷20年,抵扣额高达222万元左右。后者抵扣金额接近前者的总房价。如果抵扣政策不加以细化限制,即便只购买一套房产,高收入阶层得到的实惠显然比中低收入家庭要多得多。
房贷利息抵税还有可能造成楼市新一轮投机热,使楼市运行偏离轨道。一方面,房贷利息抵税释放出鼓励贷款购房的信号,将影响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的稳定性。在同等居住条件下,如果房租不能抵税,贷款利息可以抵税,这无疑是引导消费者远离租赁市场,可能会阻碍住房消费市场的结构优化,人为加剧供需矛盾。另一方面,现在不少城市取消了限购、限贷,高收入阶层的贷款能力又较强,他们利用大量购置不动产来避税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实际上,早在1998年,上海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楼市的冲击,就曾出台过为期5年的个税抵扣政策。政策实施后,虽然强力拉动了楼市销售,但也造成高收入人群大肆囤购中高端房产避税,推动楼市走向畸形高烧。本是“抽肥补瘦”的所得税政策,反而加剧了收入分配差距,这是谁也不想见到的。
也有人质疑,现在多数发达国家的个税抵扣项都包括房贷利息,难道人家就没考虑到财产性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应当看到,其一,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了城镇化,而中国仍处于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中国拥有成套自有住房的家庭占比,以及房地产的升值空间,显然都和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住房投资的财富效应更大。其二,国外的房贷利息抵扣政策也多有限制条件。比如在美国,房贷利息抵扣个税的条件就很明确,每个家庭只能抵扣第一套和第二套住房,而且可以抵扣的总额也被限定。
减轻个人税赋是好事儿,但好事儿更得办好。相比信贷政策,税收政策属于长期性政策,引导方向正确、稳定的税收政策,对于完善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更为重要。特别是涉及房地产的个税政策,一头涉及楼市调控的走向与效果,一头关系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正义,更需考虑多重影响,审慎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