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表示,中国大约在2035年左右达到超老龄社会标准。而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人社部前副部长胡晓义表示,期待把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方位研究应对之策。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胡健
每经记者 胡健
养老和医疗是最被关注的民生问题。
12月9日,“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论坛由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主办。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在论坛上表示,中国大约在2035年左右达到超老龄社会标准。
“超老龄社会是全球局势,已经有14个国家和地区进入了超老龄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8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5%,日本在2016年将达到这个标准。”姚余栋说。
期待:把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论坛上,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人社部前副部长胡晓义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期待把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方位研究应对之策。
他说:“我自己关心这五个事,除了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外,还有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实现对中国所有适龄群体全面覆盖;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需求是什么;社会结构在老龄化背景下怎么发展。
中国目前已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截至2014年底,国内60岁以上老人已经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421”家庭模式及空巢老人问题凸显。
“我们不光是未富先老,还有一个‘未城先老’。”姚余栋说,根据研究,2035年超老龄社会来临的时候,将有一半的超老龄人口未能城镇化,而是生活在农村。
养老金问题也同样被急迫摆在台面,近日公布的《关于2014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的说明》显示,2014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3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支出19797亿元,增长18.6%。支出比收入多6.7个百分点。
趋势:未来养老创新服务将站上“风口”
目前,我国在养老方面的另一个问题便是养老行业需求的强势增长和供给不足的矛盾。
本月初普华永道发布的全球养老产业趋势报告《共享与合作:养老产业的个性化体验》中预测,“十三五”期间,中国养老市场消费将超过10万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7%。
养老创新也是国务院力挺的方向,11月末国务院连发两文力挺消费新供给,文件中明确要取消对社会办医的不合理限制,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基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服务、紧急救援、临终关怀等领域养老服务的发展。
《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5)》指出,国内,目前主要的养老模式有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异地养老等养老形式。老年人养老其实不单单意味着生活照料,老年人的身体包括心理健康等都需要予以关注,养老离不开医疗,医疗保健和养老结合是养老的趋势。
政策鼓励加资本涌动将养老产业推上风口,上述普华永道报告就表示,中国养老产业起步较晚,但在政府的鼓励及需求拉动下,养老机构的数量及民营资本的介入程度正在增加。
另一方面,清华大学一份报告称,2015我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为6.51,比2014年有所提升,但仍然有三分之二以上居民对于退休没有充分准备。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说,目前居民主要的退休准备方式仍是银行储蓄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两种,居民退休收入结构的多样性有待完善,需要兼顾收益和安全性。同时,居民应更加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养老责任,建立完善综合的养老准备计划。
胡晓义也向记者表示,多层次或者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应该怎样建立需要关注,除了政府要把这个最基本的层面打牢之外,多支柱体系怎么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通俗说就是在什么时间、环境里可以刺激到人们真的愿意去参加企业年金和参加个人储蓄性的保险。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