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了宣传安全性,还打出“本息担保,资金银行监管”的口号——笔者在地铁上经常看到——实际上这些口号到底有没有用,或许只有天知道。
每经编辑 向小田
前几天笔者到阿布扎比,跟当地金融从业者谈起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我简单讲了一下模式,说了几句互联网思维,感觉对方对此完全摸不着头脑。当时我心里的优越感油然而生,认为中国在某些行业领先全球,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回到国内,当看到类似高利贷这样的新闻频繁与互联网金融行业联系在一起,我的这种优越感顿时一扫而光。
我有个朋友也赶时髦,开了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大约花了十万块钱找人写了个代码,网站很快上线。也不知道他从哪儿拉来的流量,开张了几个月,最近跟我说,流水有好几亿。
我于是问,这些到平台上来的投资者能拿到多高的利息啊?他回答:10%~ 15%不等。这是什么水平?如果说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是7%的话,这个投资者获得的收益可以高至社会平均水平的两倍!
做实业的朋友都知道,要达到社会平均水平两倍的投资回报率,要付出多少心血。然而,现在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手指轻轻一按就获得了。简直so easy!
最近也有不少朋友拿了类似产品来找我,说:“你看,人家平台上的产品,有抵押有担保,好像很有保障呢!”
有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了宣传安全性,还打出“本息担保,资金银行监管”的口号——笔者在地铁上经常看到——实际上这些口号到底有没有用,或许只有天知道。
给目前大多数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产品提供本息担保的担保公司,在银行体系获得的认可都比较少。我曾询问过几家银行,提供了几家担保公司的名称,银行工作人员一致的回答就是“不认可”或者“没有授信”。
这说明银行发放贷款、认定资质之时,这些担保公司的担保是不起作用的。某著名互联网金融平台所有产品都找了一家大型省级担保公司担保,结果,这家担保公司竟然因为坏账太多自己最后倒闭了,你说它给产品作出的担保还能管用吗?充其量也就是个安慰剂,安慰不明真相的群众罢了。
此外,有的广告声称有什么多少多少亿保证金,多少资金由银行全程托管监管,这些都不能轻信。很多机构保证金的比例几乎赶不上坏账的比例,而银行托管也只能监管到资金的使用,一旦资金划出,后续银行很难看到。大家可以查阅一些上市公司公告(讲违规使用银行资金的那种),就会发现,许多银行发放的贷款,一旦到了目标账户,立即就被划走了。借贷方有千千万万种方法在银行的监管下将资金转移,有些互联网金融平台以此为卖点,也是欺负普通投资者看不懂罢了。
要给投资者提供很高的收益率,这些产品就不得不押在高利贷上面。事实上,他们是拿了投资者的钱去放了高利贷,然后自己不承担风险,风险全部转移给投资者了。而这样的事情也借着金融创新的名义在各地上演。
我自己研究过几家公司的产品,不少是给散户的小额借贷,有买车的,有买房的。事实上这些贷款违约率相当高——你又没有阿里巴巴的大数据云计算能力,如何分辨借贷风险呢?好几家平台本来因为坏账率的问题,几乎陷于倒闭的边缘,最近因为互联网金融的风刮得厉害,竟然融资成功,好歹活了下来。这以后会怎么样,还很难说。
在经济下行周期,大量互联网金融平台高息产品的兑付问题,值得投资者高度警惕。这就跟股市一样,牛市大家都赚钱,下跌的时候谁能提前知晓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你希望得到的是高额利息,别人看中的只是你的本金。你以为别人在帮你“芝麻开门”,搞不好人家还是四十大盗呢。
(作者为财经专栏作家)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