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李宇嘉:地方财政短板下 用渐进过渡提高城镇化率

    每日经济新闻 2015-11-19 00:56

    只有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才能改变过去在“土地城镇化”的模式下,农民工只能在城里打工,无法进行投资和大额消费的状况。并真正实现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作为城市生活消费和投资的基本单元,充分发挥“城镇化是最大内需”的功效。

    每经编辑 李宇嘉    

    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也道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和内涵,即农业转移人口获得城市户籍,并与城镇居民拥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只有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才能改变过去在“土地城镇化”的模式下,农民工只能在城里打工,无法进行投资和大额消费的状况。并真正实现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作为城市生活消费和投资的基本单元,充分发挥“城镇化是最大内需”的功效。

    事实上,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早已成为共识,但这既要考虑大城市运转负荷、城市治理能力的问题,又要考虑在税收和企业利润增长进入“个位数”时期,城市主政者和企业拿出“真金白银”做公共服务和补足社保的问题。

    同时还要考虑经济下行背景下,职业培训和保障就业等方面的问题。这就涉及到财税和预算改革、政府间财权事权重划、“市民化”成本分摊、创新融资等。

    为此,渐进过渡和激励相容是两条可选的路径。首先,《“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这是将居住证以及特大城市“积分落户”制度作为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最终实现外来人口市民化的过渡。

    相比原来的暂住证,居住证前进了一大步。在财税改革短期难见效、公共服务供给滞后的情况下,渐进过渡、量力而行的思路,一方面降低了外来人口市民化的成本,提高了地方政府增加入户比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消除了非户籍人口市民化的最大障碍——义务教育和平等就业后,非户籍人群在很大程度上已融入城市,在消费和投资上的“内需”将全面释放,税收结构优化,城市产业集聚和分工效应、规模效应将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成本将被分摊。

    其次,地方政府在提高入户比例上,要实现激励相容。为此,《“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双挂钩”,即“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前一个挂钩,既是中央地方共担市民化成本,又是激励地方政府提高户籍人口比例的举措;而后一个挂钩,既承认城镇化中地方政府对于空间的合理诉求,又将这种诉求与“人的城镇化”激励相容,避免过去的土地城镇化。

    应当说,《规划建议》描绘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不管是对城镇化障碍的认识,还是对“人的城镇化”的路径选择,都称得上是对症下药,关键是机制和政策的细化落实。

    另外,还要有配套改革。一是要做实居住证的公共服务内涵,如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和异地高考等。二是地方财政支出要由“增长型”向“服务型”转变,即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过去10年,地方财政收入每年增幅高达20%,加上占地方收入35%的土地出让金,地方收入总盘子是比较大的。但由于“增长型”财政驱使、加上预算监督滞后,锦上添花的“地标性”工程多、雪中送炭的“实用性”项目少。因此,未来财政和土地收入要全面向公共服务转移。

    三是外来人口市民化要算综合的、长远的经济账。

    目前,即便政府没有给予其户籍身份,2.5亿农民工也已经在城市有稳定的工作和居所,并通过保留农村土地,实现自我社会保障。因此,市民化的成本没有那么高。同时,在城市立足的外来常住人口,不仅是我国人口红利的主力,也是消费和投资的主力。

    即便就业环境、工资待遇、社保水平、住房条件差一些,但农民工已融入城市。这些人群市民化后,城市户籍人口将增长50%,其刚性消费、储蓄投资将全面释放,农村建房的无效投资、破坏生态、占用耕地等问题将破解。

    这对提升我国消费规模和做大内需、提升城市产业和人口集聚效应,夯实第三产业主导来说,可以达到“上台阶”的效果;对于优化地方收入结构、转变地方行为模式来说,也可起到内生驱动的作用。

    (作者为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国电南自收警示函 存信披等三项违规

    下一篇

    康宁:百度中信瞄准的直销银行不是轻易能得手的蓝海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