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粮价形成和收储机制将改革 主粮“托市”明年继续执行

    每日经济新闻 2015-11-11 22:48

    会议提出,要确定稳定粮食生产增加种粮收入的措施,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严查“打白条”、压级压价,防止“卖粮难”,稳妥消化现有库存,改革粮食价格形成和收储机制,完善玉米、大豆等补贴政策,小麦、稻谷等明年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粮改饲”试点范围。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雯    

    每经记者 张雯

    今年,我国粮食获得“十二连增”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然而在库存大幅增加、三大主粮价格下降等问题相伴而生的大背景下,如何施策以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命题下的追问。

    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确定稳定粮食生产增加种粮收入的措施,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

    会议提出,严查“打白条”、压级压价,防止“卖粮难”,稳妥消化现有库存,改革粮食价格形成和收储机制,完善玉米、大豆等补贴政策,小麦、稻谷等明年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粮改饲”试点范围。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将来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的机制,就是要把价格和补贴分开,价格主要是由市场形成。

    “价、补”分开成重要原则

    一个多月之前,三大主粮价格齐降,扰动本已不平静的粮市。

    粮价下降非小事。“根据我们的分析,今年1-9月份农民的货币收入已经下降3%,粮价下降是主因,这将对国家GDP增速造成拖累。”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而如何理顺成因复杂的粮价形成机制,正成为粮价改革核心。在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即明确提出要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完善农业补贴制度。

    陈锡文在解读《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时表示,《方案》对整个粮食改革的形成机制实际上已经提出非常原则的重大意见,就是粮食价格的形成应当贴近市场,同时要兼顾农民的合法收益。这是未来形成中国粮食价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事实上,回顾粮食托市政策这十一年来的实践路径,该政策已经从“有效”走向了“扭曲”。

    “粮食的最低收购价,其实施之初是很有效的,大概是2004、2005年间,那时国际粮价高于国内粮价,这个托市政策很好地保护了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而到了2008年,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国际粮价下行,进口粮食涌入,这个政策渐渐不合时宜了。”马文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在这个最低收购价成了粮食市场的市场指导价,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像今年的玉米临储价格下调,结果就导致玉米市场预期大跌,玉米价格大跌。价格应由供求形成,而不是跟着政府所定的价格而成。当市场价格下跌,政府应当将补贴直接交给农民”。

    而“价、补”分开已成中国粮食价改的重要基准原则。陈锡文说,“如果说市价过低怎么办,政府要采取适当的政策,直接补贴农民,但是和价格分开走。这是基本大的原则,未来走势也是这样,‘价补’分开,贴近市场的价格,价格的形成机制是贴近市场,注意保护农民的合理的利益”。

    粮食开启去库存时代

    不止是粮价,粮食的高库存亦成必须破解的大问题。

    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库存正在走向峰值,据中华粮网方面测算,目前中国临储玉米结余量已经高达1.5亿吨,中国政策性小麦库存约4000万吨,稻谷的库存也同样丰盈。

    10月8日,国家粮食局发布通知,用了两个“前所未有”来形容当前的粮食储存形势:“目前我国粮食库存达到新高,各类粮油仓储企业储存的粮食数量之大前所未有,储存在露天和简易存储设施中的国家政策性粮食数量之多也前所未有。”

    而高库存亦给粮食存储安全带来挑战。据了解,粮食的储存时限将大大影响粮食的用途限定,根据粮食的生命周期,玉米、稻谷、小麦的储存期分别为2年、3年、4年,如果在储存期内不能够拍卖出库,品质就会下降,到了陈化阶段,就不能够作为口粮,而只能够作为饲料销售。

    而在粮食连年丰收、库存高企之下去库存,是一个难题。

    在10月22日的国家临时存储玉米竞价销售交易会上,计划销售国家临时存储玉米5297076吨,实际成交2500吨,成交率0.05%,成交均价2370元/吨。其中,2011年玉米计划销售5000吨,全部流拍;2012年玉米计划销售2282274吨,全部流拍;2013年玉米计划销售3009802吨,实际成交2500吨,成交率0.08%,成交均价2370元/吨。

    “要减少粮食库存,就要通过下调拍卖价格的方式。”马文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按照市场的需求,对库存粮食进行下调,而价格下调了,将惠及饲料行业,惠及养殖户农民,进而惠及到消费者。”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华帝高层调整结束:坚持代理制安抚经销商

    下一篇

    重组无果后失联 “小而美”的365金融“消而没”了?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