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师烨东
继山西煤检站被撤消后,煤运体系的改革仍在向纵深推进。
昨日(11月1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晋能集团内部人士处获悉,在山西全省撤销煤检站之后,山西省部分地级市将撤销县级煤运公司的所有涉煤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将同数万煤检站员工一样,继续分流转岗。
晋能集团的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山西煤运体系的改革仍将继续,但是由于现在煤炭行业整体的不景气及就业机会的减少,包括煤检站在内的员工分流转岗,或将持续超过两年。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认为,地市撤销县级煤运公司的涉煤部门,可以节省运营成本,也便于区域煤矿的资源整合与统筹管理。但在涉及的相关员工的分流安置上,晋能集团应该在人员的转岗培训上投入更多精力。
前三季净利仅400万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以下简称山西煤运)与山西国际电力合并重组成立晋能集团后,山西省部分城市仍然实行着集团-市公司-县公司-煤矿的四级管理体系。《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晋能集团员工处得知,部分地区计划撤销县级公司的涉煤部门,将由市公司直接管理区域内的煤矿。
“现在形势很不好,很多地区方的矿井都关闭了,一些地区几十个矿井可能也就开几个,资源最好的矿井,采出煤来还可能赔钱。”上述员工告诉记者。
晋能集团总部工作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集团内县级煤运公司减少了一些,其中部分区县级的煤运公司早在晋能集团将部分业务和员工划拨给国新能源之后就撤销了,而某些地级市撤销县级煤运公司涉煤部门的做法,是集团下属公司的单独考虑,目前尚未有消息表明山西省将撤销全省范围内县级煤运公司或其涉煤部门。
中宇资讯分析师关大利认为,撤销县级煤运公司涉煤部门主要是为了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现在经济大环境比较差,煤炭电力需求都相对较弱,晋能集团面临着很大的经营压力,撤销部分县域的煤运公司涉煤部门,可以减少公司的运营成本。”
山西煤运一度是山西省首家世界500强的企业。2009年,山西全省进行煤炭资源整合,山西煤运借此涉足煤炭生产领域,并迅速扩张,一举整合兼并煤矿448座,后经过二次资源整合兼并,最后保留165座。
在煤炭形势较好的2011年,山西煤运的营业收入达到了1586亿元,煤炭总经销量2.5亿吨,成为当年山西省首个营收突破1500亿元的国企。随着2012年煤炭价格下行,煤炭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也不断加大。2013年,山西煤运与山西国际电力合并成立晋能集团。
2012年至今,煤炭市场始终难见好转,而晋能集团的经营业绩也难见起色。
晋能集团2015年三季度财务信息显示,目前集团资产总额2283.72亿元,负债总额1728.94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了75.71%。集团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01.49亿元,同比减少866.57亿元,降幅59.03%;净利润只有400万元,降幅为37.75%。
“山西煤运与山西国际电力合并前的规划并不够细致,而目前来看,合并后的效果也并不好,国际电力仅仅是填补了煤运亏损的窟窿,并没有在产业发展上产生良好的联动作用。”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评述。
转岗员工分流工作将持续
实际上,除去上千亿元的债务及经营业绩的压力,在撤销山西煤检站之后,员工的转岗分流也是目前晋能集团的难题,而部分地区撤销县煤运公司的涉煤部门,则无疑将加重这一负担。
据了解,尽管去年曾有报道提到晋能集团谋划在2014年底之前完成将近4万煤检站员工的转岗分流,但是目前来看,这些员工的转岗分流进行的并不顺利。
晋城市煤运公司的一位员工告诉本报记者,目前除去少部分主动辞去工作的人及部分被分流到国新能源的员工,晋城市还有一大部分煤检站的员工目前还在等待安排。
山西省吕梁市煤运公司的员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证实,当地煤检站需要转岗分流的员工,除去部分去往国新能源的,还有不少人仍然在等待分配。
今年7月16日,山西省国新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晋能集团有限公司举行燃气产业板块国有股权无偿划转签约仪式,晋能集团和其所属的国有全资投资形成的燃气产业板块的国有股权无偿划转给国新能源,同时国新能源一次性接收晋能集团煤站10000名分流职工。山西省国资委网站评述该举“有利于我省煤炭焦炭公路销售管理体制的人员分流安置和社会稳定工作;有利于晋能集团和国新能源两个公司各自的专业化生产经营和健康发展。”
对煤检站员工的分流工作,或将持续超过两年。“现在都挺困难的。洗煤厂、煤矿后勤基本都是满的,煤矿效益也不行,没什么地方可分配。煤检站的这些员工可能得需要今明两年逐步消化了。”一位晋能集团总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则告诉记者,“此前,我们曾向山西的一些煤炭企业提醒过煤炭需求的减弱,但是这些煤企在有钱的时候,还在持续购买一些煤矿资产。现在遇到了危机,这些公司却没钱转型,也没钱安置转岗分流人员了。”
在韩晓平看来,在如何妥善安置分流人员方面,晋能集团乃至山西省目前应该在煤矿工人的转岗培训上投入更多精力。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