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第一轮证监风暴:“327国债事件”震撼资本市场

    每日经济新闻 2015-11-06 01:47

    不是最大内幕交易案,却是影响最恶劣的交易之一,也是对我国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产生巨大影响的交易案——这便是当年轰动一时,至今让资本大佬记忆犹新的“327国债事件”。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刘明涛    

    不是最大内幕交易案,却是影响最恶劣的交易之一,也是对我国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产生巨大影响的交易案——这便是当年轰动一时,至今让资本大佬记忆犹新的“327国债事件”。

    作为证券市场第一轮监管风暴,该事件不仅让券商、信托坐庄黯淡下去,还导致股指期货到2010年才正式推出,新的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到2012年才推出。

    疯狂:最后8分钟多头爆仓

    实际上,大户联手坐庄,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一直存在。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开业。在此期间,除了少数个人投资者外,交易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便是券商和信托。

    1992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设计并推出12个品种的期货合约。次年,财政部决定参照央行公布的保值贴补率,给予一些国债品种保值补贴。

    正是由于国债收益率炒作空间扩大,国债市场开始火爆,聚集的资金量远远超过股市。

    作为国债期货合约的代号——“327”,其对应1992年发行、1995年6月到期兑付的3年期国库券,发行总量240亿元。

    就在“327”即将到期兑付时,中国证券史上黑暗的一天到来了:1995年2月23日,一直在“327”国债合约里扮演空头的辽宁国发(集团)公司“空翻多”,导致“327”国债暴涨,万国证券顿时陷入预亏60多亿元的险境。

    为了最后一搏,在当日交易的最后8分钟,万国证券采取大量透支交易方式,以700万手、价值1400亿元的巨量空单打压“327”合约,并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造成万国证券非但不会赔钱,反而还可以赚到42亿元的局面,因此震惊证券市场。

    不过,在事发当晚,上海证券交易所就召集有关各方紧急磋商,最终权衡利弊,确认空方主力恶意违规,宣布最后8分钟所有的“327”品种期货交易无效,各会员之间实行协议平仓。

    随后,该事件的影响进一步在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界发酵。

    监管:券商坐庄黯淡下去

    在“327国债事件”发生后,1995年2月2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立即发出《关于加强国债期货交易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国债期货交易实行涨跌停板等制度。1995年5月17日,证监会鉴于当时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基本条件,发出《关于暂停全国范围内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开市仅两年零6个月的国债期货交易就此划上了句号。

    1995年9月20日,国家监察部、证监会等部门公布了对“327国债事件”的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决定表示,“这次事件是一起在国债期货市场发展过快、交易所监管不严和风险控制滞后的情况下,由上海万国证券公司、辽宁国发(集团)公司引起的国债期货风波。”

    决定认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市场存在过度投机带来的风险估计严重不足,交易规则不完善,风险控制滞后,监督管理不严,致使在短短几个月内屡次发生严重违规交易引起的国债期货风波,在国内外造成极坏的影响。经过4个多月调查取证,分别做出了开除公职、撤消行政领导等纪律处分和调离、免职等组织处分,涉嫌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违反规定的证券机构进行经济处罚。

    与此同时,万国证券原董事长管金生被判刑17年。随后,万国证券与其强劲对手申银证券合并。

    正是由于此次监管,国债期货交易消亡了,券商、信托坐庄也就黯淡下去了。不少券商进行合并,除了申银和万国外,国泰与君安也于不久后合并。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中证500指数业绩跑赢全球主流指数

    下一篇

    紧抓水务环保新机遇,兴蓉环境整装再出发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