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北京明确“瘦身时间表”5年后缓解大城市病

    2015-08-24 00:27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王辛夷    

    ◎每经记者 王辛夷

    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如何发展无疑最为引人注目。

    8月23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牛鼻子”,是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对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先导作用。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规划》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

    上述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在牵住“牛鼻子”上,还将抓紧出台实施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增量、疏存量等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先行启动一批疏解示范项目。

    走内涵集约发展新路子

    “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严重超采,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已成为我国东部地区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张、资源环境超载矛盾最为严重、生态联防联治要求最为迫切的区域。”京津冀领导小组的负责人说。不仅如此,和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区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京津两极过于“肥胖”,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区域功能布局不合理,城镇体系结构失衡,区域发展差距悬殊。

    要想解决上述问题,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重中之重”。“解决北京的问题,同时也是在解决区域的问题。”研究京津冀产业布局多年的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叶堂林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瑞认为,京津冀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北京,北京的大城市病严重,但问题的解决不是单向的,而是在解决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区域经济的合作优势,共同发展,形成共赢的局面,各地都可以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上述负责人介绍,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实现的目标还有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2030年形成一体化格局

    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此前曾介绍,非首都功能主要包括四类,既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批发市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

    而根据本次披露的信息,三地定位分别为,北京是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国际交往四中心地位;天津市规划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定位调整为四个基地,主要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商贸物流、环保和生态涵养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

    按照这一功能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明确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的网络型空间格局。“一核”自然是指北京,“双城”则是京津两市,北京和天津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三轴”指的是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这是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据这位负责人介绍,规划纲要还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近期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中期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远期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官方定调京津冀协同发展:先破要素壁垒

    下一篇

    证监会罕见叫停审批 拿什么拯救分级基金?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