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刘明涛
◎每经记者 刘明涛
昨日(8月20日),大盘尾盘跳水又给脆弱的A股当头一击,前期热点国企改革、证金汇金概念股再度领跌,导致市场人气低迷。沪指最终以3664.29点报收,成交额萎缩至5012亿元。《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申万宏源表示,A股短期仍将箱体震荡,并将考验3600点箱底支撑。
大\势\风\向
箱体底部受考验
申万宏源近日发布研报称,在经济尚未真正企稳反弹时,一线城市特别是深圳房价快速上涨;此外,猪肉价格近期开始快速上涨,目前来看,猪周期至少还有半年向上趋势。这使得宽松的货币政策面临一定挑战,也打破了投资者对于货币政策将一路宽松的一致预期。
该券商认为,未来市场若要重新走牛,需要关注楼市的政策动向以及猪肉价格变化趋势,即等待上述靴子落地,因此市场进入震荡修复的周期可能会较长。另外,投资者信心在此轮调整中严重受挫,需要休养生息。
该券商还表示,惯性杀跌力量可能将沪指直接打压至3600点附近,该点位曾是多头奋力坚守的防线。证金公司在此局面下的行为将直接决定箱底支撑力度。
对于近期热度颇高的证金概念股,兴业证券认为,证金和汇金公司购买的股票行为是大跌期间解决流动性危机的救市应急手段,其持股并未经过仔细研究和推敲。市场上目前恶意炒作“证金、汇金概念股”是筹码博傻的行为,将会导致市场扭曲、劣币驱逐良币,真正有产业基本面逻辑支撑的股票反而被继续冷落。因此,对证金、汇金概念股的投资也应当秉承基本面逻辑,审慎从中选取具备投资价值的股票。
市场关注度:★★★★★
驱动周期:中长期
重点关注:证金公司近期动向
行\业\热\点
大数据迎政策红利
中信证券近日发布研报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发展现代流通业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旺消费促发展;通过《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升创业创新活力和社会治理水平。
《纲要》提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策支持,着力营造宽松公平环境,建立市场化应用机制,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与需求紧密结合的大数据产品体系,使开放的大数据成为促进创业创新的新动力。
中信证券预计,未来3年,国外大数据的投入和收入增长率在60%以上,规模达3000亿元以上;国内起步晚,未来增速或达84%,规模达180亿元。从大数据产业链看,产业链可以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存储与汇聚——数据分析——产品应用”四部分,从商业模式看包括“卖设备”、“卖服务”和“卖数据”三种。其中“卖设备”以数据采集环节为主,“卖服务”以数据存储和汇聚为主,“卖数据”以数据分析和产品应用为主。
从产业链看,“卖设备”型公司料将率先爆发,相关公司主要有中兴通讯、世纪鼎利、拓明信息(东土科技)、博瑞德(初灵信息)等;“卖数据”型最有价值,主要相关公司包括东方国信、天源迪科等,上述公司在运营商数据分析及多行业大数据分析布局较广;另外,未来个人征信、区域挖掘、精准营销等细分市场是大数据主要发展空间,相关公司有互联网广告/DS领域的吴通通讯,区域挖掘领域的顺网科技、迈外迪等,征信领域的银之杰、梅泰诺等。
中信证券称,“卖服务”型公司坐享其成,具备云计算、海量数据存储、分布式技术的公司将在这一领域占得先机,网宿科技、光环新网、世纪互联、科华恒盛和宝信软件等或将从大数据产业链基础设施中充分受益。
市场关注度:★★★★
驱动周期:中短期
重点关注:大数据产业链爆发程度
创新药受益药械审评改革
广发证券近日发布研报称,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提出了改革的主要目标、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广发证券认为,本次以国务院名义发布意见,体现出国家层面高度重视药品器械审评,未来新药审评有望提速。
该券商称,新产品审批缓慢是医药行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目前国家食药监局每年有8000多件药品进行申报,而每年仅审评5000多件,积压申请已超过19000多件,未来可能提速到每年完成审评12000件,预计需要三年多消化。
值得注意的是,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利好创新药企;提高审批标准、推进质量一致性评价,利于优质仿制药企。
广发证券表示,按照我国的政策规定,只有药品生产企业才享有药品注册文号的所有权,改革后研发型、销售型企业也可持有上市新药许可。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是本次改革的重大亮点,这对海思科、亿帆鑫富和誉衡药业等以销售见长、品种引进能力突出的企业是利好。
广发证券认为,本次政策有益于医药行业整体发展,特别是创新药企(恒瑞医药)、优质仿制药企(华东医药、信立泰、京新药业)、受益于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的研发型与销售型企业,以及受益于全球多中心临床的CRO(合同研究组织,系学术性或商业性科学机构)公司(泰格医药)值得关注。
市场关注度:★★★★
驱动周期:中短期
重点关注:政策实施进度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