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丰慧
8月18日,央行进行了1200亿元逆回购操作,期限为7日,中标利率维持于2.5%。1200亿元的逆回购规模大大高于过去几周内的逆回购操作量,也创下了2014年1月底来单日逆回购操作最大量。
市场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放大”解读。有媒体和评论者认为,央行又开始通过逆回购“大放水”,而且随着金融机构、央行口径的外汇占款下降,继续降准的可能性增大。更有甚者分析,这将对股市带来大利好。究竟央行此次逆回购意图何在?影响几何?需要进行仔细分析。
笔者认为,央行的主要意图在于对冲本周到期的逆回购资金。统计数据显示,本周公开市场有900亿元逆回购到期,周二和周四分别为500亿元和400亿元。逆回购到期是逆回购的反向操作,相对回笼了市场流动性。
如果不进行对冲,可能带来两个后果:市场流动性稍稍偏紧;市场利率稍稍走高。本周900亿元的逆回购到期,央行必须通过逆回购对冲。如果按照8月18日单日计算的话,央行逆回购1200亿元,对冲后实际净投放700亿元;如果本周不再逆回购,央行对冲后仅仅净投放300亿元。何必用“创下了2014年1月底来单日逆回购操作最大量”的字眼来放大信息呢?
不可否认,近期货币市场利率确实出现了走高情况。18日,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4992%,相比一周前的2.4%左右略有上涨;隔夜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7301%,也是小幅上涨;18日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显示,(Shibor)显示,隔夜Shibor报1.7450%,上涨4.40个基点;7天Shibor报2.5310%,上涨1.40个基点;3个月Shibor报3.0930%,上涨0.2个基点。按照基点计算,都仅仅是稍稍有所上涨而已。这是市场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货币市场利率小幅波动就证明目前没有快速拉升的基础,因为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裕甚至过剩。
对央行1200亿元逆回购绝不能过度解读,对冲下来后,净投放并不多。央行的目的是维持市场货币信贷平稳适度,继续放水的可能性不大。这就决定了再依靠放水货币支撑股市的想法不切实际。
当然,央行应该站在全球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目前面临的货币贬值、资本流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有些亚洲国家目前金融危机苗头已经凸显出来。马来西亚的林吉特大有步1997年泰铢崩盘后尘之势,越南盾等货币都在较大幅度贬值。这种传染力究竟有多大,会否像1997年一样波及到整个亚洲包括中国,虽然尚需观察,但必须未雨绸缪。
如果亚洲金融风暴重新袭来,那么这次中国绝不会像上次一样安然无恙。目前中国利率、汇率、资本流动等的开放程度,与1997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眼下,最应该关注的就是金融机构口径和央行口径下外汇储备下降导致的外汇占款减少。央行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央行口径外汇占款下降3080亿~26.4万亿元;金融机构口径外汇占款下降2491亿~28.9万亿元。有分析认为,7月、8月外汇占款保守估计流出近8000亿元。
虽然中国有3.7万亿美元的外储,起码短期内能够应对任何规模的资本流出以及各种做空人民币的企图。但是,一定要防止诸如林吉特等货币大幅度贬值导致的资本大量流出的传染性。虽然中国外储多,但是经济体量也大,资本一旦流出规模也会很大。
当务之急是,一旦外汇占款快速下降导致变相流动性回笼造成市场流动性紧缺的话,应该果断降低存款准备金利率,以释放流动性。不过,现在还不到时候。
释放流动性的目的在于防止实体经济失血。因此,央行以及商业银行应减少把资金借给证金公司直接入市购买股票。一个办法是,证金公司逐渐从股市退出,开始归还银行以及央行的货币信贷资金,增加实体经济市场流动性,对冲外汇占款下降导致的市场流动性不足。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