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紧锣密鼓进行的农业“十三五”规划紧抓“农业可持续发展”议题为重要主线,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已啃起“硬骨头”、迈进“深水区”。
每经编辑 张雯
每经记者 张雯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国家层面首个系统部署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工作的重要文件。
《意见》指出,农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和结构性矛盾在积累集聚,统筹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保收入的压力越来越重,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事实上,当前正紧锣密鼓进行的农业“十三五”规划亦紧抓“农业可持续发展”议题为重要主线,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已啃起“硬骨头”、迈进“深水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农业部获悉,“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亦将在农业生产服务和产销对接等领域展开。
粮食安全易忽略畜产品
最近一个多月,农业部相关部领导频繁调研农业结构调整问题。
7月19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贵州毕节主持召开农业结构调整座谈会时表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在高起点上的主动作为,要处理好粮食生产和结构调整的关系,重点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8月4~6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河北张家口市调研农业结构调整。“要适应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稳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他表示,“应该积极探索不同区域的调整优化模式,不搞行政命令一刀切”。
“事实上,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已经进入‘深水区’,此前因为‘粮经饲’三元结构的不合理,已经有一些诸如牛羊、牛奶成本飙升、‘杀牛倒奶’等问题的发生。”一位农业部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再从种养结构来看,现在说到粮食安全往往存在一个误区———忽略畜产品的需求与安全,而现在畜产品消费增长很快,那么种养结构的调整则涉及到畜牧业与种植业的匹配问题,这需要用到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刺激,难度不小”。
针对上述问题,《意见》指出,将建立优质饲草料种植推广补贴试点,加大对粮食作物改种饲草料作物的扶持力度,并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
深挖产业链价值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成本“地板”挤压、价格补贴黄线逼近、农业生产资源红灯亮起,已经让中国农业面临必须另谋出路的大考。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文生认为,“当前农村的产业之间条块分割特别厉害、很难融合,而农业要发展必须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没有一、二、三产融合,能够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很小”。
所以,在高层考虑中,通过深挖产业链使价值得以最大化的路径得到重视。
《意见》指出,要把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延伸农业产业链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试点,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在产地、留给农民。
在近日一次由韩长赋主持的农业结构调整座谈会上,他指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径,要着力在“优、特、高、深”上下功夫:就是要紧盯市场需求、发展名优产品,发挥资源优势、创响特色品牌,拓展增值增效空间、提高质量效益,推进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全产业链。
“通过产业链的打造,延伸到以农业为主题的‘微笑曲线’两端,将原本细碎、分隔的农民和产业化生产、经营联结在一起,打造新的利益分配机制。”社科院研究员李国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标是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所谓‘接二连三’。农业产业化组织方式的核心是以某个或某类农产品的产业链与价值链为主线,通过增值分享和风险共担等机制,既尊重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者的市场主体地位,又能将越来越细化的多个环节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分工合作的有机体。”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