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美国,反思中国。取长补短,居安思危,我们方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再上一层楼。
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华尔街,美国经济凄风苦雨。但谁又能料到,在随后的5年间,不过是池鱼之殃的欧洲,竟然陷入比美国更严重的债务危机;原先风景独好的新兴经济体,从2013年开始迎来了猛烈的顶头风。
反观美国,经济则开始反转,消费者信心在增强,失业率在下降,至少在经济领域,美国大有王者归来的气势——按照一些经济学家的预测,2015年下半年美国GDP增幅将达到3%,世界经济未来有望迎来双发动机,一个是中国,另一个则是摆脱了危机的美国。
美国为什么能?不外乎以下几点因素。
第一,“页岩气革命”和“再工业化”。之所以要突出这一点,是因为这或许是美国21世纪最重大的创新,并将深刻改变世界能源格局。正是受益于“页岩气革命”,美国本土油气开发成本大幅下降。很多人或许难以想象,在发达国家的美国,油气价格竟然要大大低于我们中国。低成本,则意味着美国经济的强大竞争力。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在金融危机后痛定思痛的奥巴马政府,开始努力推动美国“再工业化”。在过去几年,在 “再工业化”大旗号召或政府施压下,谷歌、通用电气、卡特比勒、英特尔等大公司公布了将部分高端制造业务回迁至美国的计划。这里面不乏政治表态的因素,但对美国经济显然也有提振效用,并有助于美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第二,“再苦不能苦创新”的体制。“页岩气革命”之所以能发生在美国,固然与美国对油气的渴望有关,但更与创新机制不可分。《华尔街日报》曾公布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即使在金融危机最为猛烈的2008年第四季度,在除汽车和医药企业外的美国28家大企业中,其当季度收入虽较前一年同期下降了7.7%,但研发费用只微幅下降了0.7%。其中,微软、IBM、波音、杜邦、卡特彼勒等许多巨无霸企业研发开支还出现了明显增长。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对一些大企业来说,创新就意味着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这没有太多的捷径。从美国大公司研发费用的强劲表现可以看出,金融危机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各个产业可能重新洗牌的机会。一些美国大公司早已未雨绸缪,为经济复苏后的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 “橄榄型”社会结构。作为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社会,美国大部分民众属于中产阶级,穷人和富人都是相对少数。尽管在金融危机中,富人变得更富,穷人无力度日,一度激起民愤,并引发“占领华尔街”的运动,但总体看,美国“橄榄型”社会结构并未改变,这显然有助于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橄榄型”社会有较强的消费能力,这正是驱使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在危机之前,美国是消费过多,赤字高悬;但经过危机调整,美国人消费渐趋理性,政府也努力削减赤字。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如果能够实现,美国经济否极泰来不是一句空话。
另外,不能忽视的还有美国所独有的“美元红利”。在金融危机时期,美联储开动印刷机,通过量化宽松将滚滚美元推向市场,从某种程度上,美国是借助美元的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让其他国家承担了美国的负债。这种美元的“铸币税”让美国受益颇丰,却让其他国家面临剥削。量化宽松时,它们向美国交付红利;终结量宽时,它们则面临外资出逃和经济失血。
所有这些因素,使美国经济有着较好的弹性,并相对较快地走出了危机。而在上述四个方面,其他国家尚很难与美国相提并论。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为例,在创新问题上,坦率地说,我们还无法望美国之项背,有多少重大的发明发现,发生在中国而不是美国?在消费问题上,普通中国人也没有美国人的消费能力,倒是去美国购物的中国人不少。在“铸币税”问题上,人民币还不是可兑换货币,而中国反倒拥有世界最多的外汇储备的国家,美国则根本不需要!
当然,美国有美国的优势,中国也有中国的长处。中国的后发优势,人口和改革的红利,勤俭持家的传统,有远见的改革举措……正是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中国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印度、巴西等金砖国家,成为新兴国家中的亮点,也取得了让美国等西方国家惊叹的成就。创造了“金砖四国”概念的前高盛资产管理部主席吉姆·奥尼尔也曾说,如果他还能更改概念,那么除中国外,其他国家都不应该列入金砖之列。
但没有永远的成功者,在世界经济的全面竞争中,稍一不慎,则可能满盘皆输。巴西俄罗斯等国的目前的困境,有美联储退出量宽的原因,也有自身改革不力的缘故——在经济繁荣时期时,这些国家丧失了改革的紧迫感和动力,等到新危机到来,则困难重重。而且,全球竞争并不都是和平公正进行的,其中也不乏陷阱和算计,美国退出战略的时机,市场准入的种种限制,未必就没有针对新兴国家的意图。
反观美国,反思中国。取长补短,居安思危,我们方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再上一层楼。
(作者:刘洪)
原文链接 http://sike.news.cn/statics/sike/posts/2015/08/219479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