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A股的牛市根基,已遭到各界的质疑。
每经编辑 郭施亮
郭施亮
自2014年7月份之后,A股市场走出了一波轰轰烈烈的牛市行情。此次牛市,不少人认为其上涨的根基来自于改革的力量,并把它称作“改革牛”。不过,在“改革牛”这一论点逐步得到市场认可的时候,股市却在今年6月中旬开始,出现了重要的拐点。时至今日,A股的牛市根基,已遭到各界的质疑。
事实上,过去近一年的牛市行情本质上还是离不开新增流动性的推动影响。在此期间,杠杆资金也给予了市场无穷大的助推力,在随后高杠杆资金全面激活之际,也把股市推向一个新的高点。
显然,对于杠杆牛市而言,成也杠杆,败也杠杆。进入5月份之后,A股市场的高杠杆遭遇到管理层的高度警惕。随之而至的,就是证监会的严打,并对相关的场外配资端口一一严查。
殊不知,在国外成熟市场中,去杠杆化起码要用上数年的时间。然而,在国内证券市场中,去杠杆化的周期不过短短两三个月时间。而期间证监会用力过猛、出招过快,把股市一下子从疯牛拉回至疯熊的局面,市场的投资信心也遭到了重大打击。
如今,A股市场自高点调整已有近2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股市缩水了高达20多万亿的总市值,不少股票的价格直接被腰斩。此时此刻,一方面股市的估值压力得到了大幅度地压缩,另一方面市场的人气也逐渐涣散,甚至很少人敢放心投钱进入市场。
那么,面对时下的市场,A股的牛市到底还存不存在呢?
实际上,按照以往的经验,判断市场的牛熊趋势多参考以下几大指标。
其一、指数是否有效稳守在牛熊分界线之上。
一般而言,对于多数资深股民来说,他们会将120日线看作是牛熊分界线。实际上,A股自今年7月24日之后,也就再没有重返这一牛熊分界线之上。同时,自6月19日以来,A股市场也一直受压于30日线生命线的压力。由此可见,时下的A股基本处于牛熊分界线之下,市场熊市特征逐步确立。
其二、成交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市场投资信心的变动状况。
成交量,相信是多数资深股民重要的看盘指标。然而,量价先行,成交量通常也比股价先行变动。由此一来,成交量的变化情况,实则也可以作为判断市场牛熊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近两个月市场的单日成交量能分析,其基本处于持续萎缩的状态。截至8月6日收盘,沪深两市合计成交量能略微超过7000亿元。要知道,在今年6月8日前后的交易时间段内,A股市场的日均成交量能基本维持在2万亿以上的水平。显然,成交量能的持续萎缩,实则暗示着市场的观望情绪愈发浓厚,而市场的投资信心也出现逐步降低的态势。
说到市场投资信心,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自股市创出阶段性高点以来,市场的投资信心却呈现出不断下滑的趋势。此外,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即随着国家队的全力救市,期间指数虽有所回稳,但市场对其的整体依赖度却有增无减。此时此刻,市场对利空传闻的抵御能力也越来越脆弱了,
以近日市场传出再融资重启的消息为例。实际上,按照初期再融资的规模,其对市场的真实冲击力并不会太大,但因市场对利空传闻的抵御能力弱,由此该消息直接对市场的心理层面构成了冲击。显然,在时下的环境下,市场几乎抵御不了丝毫的利空传闻。一旦利空传闻频繁来袭,恐怕国家队也会无力支撑。
其三、未来市场可预期的新增流动性涌入预期。
正如上文所述,对于杠杆牛市来说,基本是“成也杠杆,败也杠杆”。在管理层严打场外配资,及加快去杠杆化的大环境下,未来市场的新增流动性涌入预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据不完全的数据统计,在今年6月上旬,即在股灾爆发之前,A股市场场外配资加上场内融资的总规模或已高达4万亿以上。在经历了近一段时期的去杠杆化举措之后,市场的杠杆影响力也骤然下降。其中,以场内融资为例,截至今年8月5日,沪深市场两融余额仅有1.31万亿,较之前最高值近2.3万亿出现了大幅回落的迹象。
值得深思的是,随着市场去杠杆化目标的逐步接近,未来杠杆资金对市场的撬动影响也会逐步降低。对此,未来市场能否出现更有力的新增流动性补充工具,将会直接决定未来A股市场的最终走向。或许,可以认为,在市场缺乏有效的新增流动性涌入预期的大环境下,A股实则已经远离了牛市行情,未来市场再度出现之前的单边暴涨行情的概率也会非常低。
笔者认为,时下疲软的A股市场,或许已经陷入到熊市之中。
当下,对于管理层而言,也确实面临着诸多的考验。其中,随着国家队救市力度的持续加大,后续的退出也会给市场带来直接性的冲击。以外,管理层还忧虑着市场暂停已久的融资功能等,这也会直接影响到未来我国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以及A股纳入到MSCI的进程等。
当前的A股市场,已经无力抵御丝毫的利空消息,随着市场对国家队救市的依赖度越来越强烈,也给管理层的政策出台带来了不少的烦恼。或许,此时的市场,还在期盼着管理层会放出更猛的救市招数。
笔者认为,在市场人心涣散之际,更猛的救市招数或许只会增加市场对国家救市的依赖度。然而,待救市猛招落地之后,而管理层仍未继续对症下药,解决市场潜藏已久的弊病,则股市或许仍将重返弱势。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