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iPhone是豪华品牌吗?也许60后消费者认为不是,但是80后,甚至包括90后在内的新生代消费者则认为,它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豪华品牌,因为创新已经成为这一品牌的重要发展基因和核心推动力。
随着目前中国汽车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发生变化,宝马集团作为豪华车市场的领跑者,也于日前发布了全新的品牌主张。
8月1日,宝马集团宣布,以“创新”为内核的品牌新主张——“悦创造奇迹”正式启用,这意味着宝马一直在推行的“BMW之悦”品牌战略全面进入了2.0时代,并将被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加以推广和实施。
有分析认为,在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豪华车市场回归理性增长的情况下,宝马集团在华不局限于眼前利益,而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充分迎合中国豪华车市场消费新动向,提出品牌发展新战略,这不仅将为该集团在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注入全新的血液和核心动力,而且也将成为其他跨国车企在华发展的一个典型范本。
“悦创造奇迹”赋予“悦”时代新定义
“创新”作为宝马集团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在不断推动其品牌战略以领先者的姿态前行。一直以“纯粹驾驶乐趣”著称的宝马品牌,在2010年领先其他豪华品牌推出了具有创新性的品牌主张——“悦”。
当时的中国经济正处于旺盛发展期,中国高端消费者的成功也更加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此时推出的“悦”这个带有更多情感因素的品牌主张,完全迎合了中国消费者的情感诉求。
正是在这一精确品牌定位的助推下,宝马在华的保有量迅速顺利迈过了100万辆大关,并快速进入200万辆俱乐部。“现在我们必须意识到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期,中国经济正在朝着新的方向稳步推进。同时整个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早在2013年上任之时,就开始深入研究我国豪华车市场发展动向的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格先生表示。
根据宝马历时一年半,对3000多中国消费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目前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创新正逐步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并成为这个社会备受尊重的价值观。与之相呼应,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诉求也从此前的被认同转变为个性化和个人诉求。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的变化,“中国的新生代年轻人正在逐渐成为豪华汽车市场的主力消费群体,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将成为巨大的潜力消费人群”。安格表示。
对于新生代消费者而言,他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甚至保持着一种膜拜的态度,他们充满自信,不管在生活还是工作中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都成为他们不断攀登的重要动力,这也是他们认为iPhone就是豪华品牌的重要原因。
为了迎合目前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宝马提出了以“创新”为动力的品牌新主张即“悦创造奇迹”。这不仅将成为宝马集团迎合未来消费者情感需求,并与其进行情感沟通的重要切入点,而且也成为宝马集团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重要杀手锏。
技术创新支撑品牌创新
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市场副总裁梅晓群女士认为,品牌策略是企业发展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则是产品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高效动力”作为宝马创新战略的两大方向之一,早在2002年就先于其他豪华品牌被清晰提出。这不仅包括不断提升传统内燃机燃油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而且包括积极探索创新的动力系统。
据了解,宝马集团作为率先布局我国新能源领域的豪华车品牌,目前不仅发布了包括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在内的多款新能源产品,成为产品布局最完整的豪华车企业,而且2013年以电力驱动并具有碳纤维车身的i3和i8的推出,则被业界认为是我国汽车界的一场技术革命。
梅晓群表示:“未来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将会运用到更多的系列车型上去,也就是说未来将会有更多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给消费者尤其是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选择。”“互联驾驶”作为创新发展战略的另一个方向,宝马集团也在用更为积极的姿态迎合中国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安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年轻群体,都不像中国年轻一代这样如此热衷于社交媒体,如此享受互联互通时代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性,而这一点是宝马公司必须认真考虑和严肃对待的。”
宝马集团作为最早进入互联驾驶和无人驾驶领域的豪华汽车制造商之一,目前已经在全球难度最高的汽车赛道——纽伯格林北环赛道上完成了全自动驾驶科技演示。同时诸多自动驾驶技术即将在量产车型上有所体现。
在已经发布并将于今年年底前进入中国市场的新一代宝马7系上,“一键控制自动泊车”和“全车速车道跟踪驾驶辅助系统”都将实现应用,这被称为日益成熟的高度自动驾驶科技在当前交通法规框架内的最新应用成果。
同时,宝马在2015年初北美CES上展示的两项创新技术:触屏技术和手势控制,也将随着新一代宝马7的发布进入中国消费者的生活。
品牌创新还仅仅是未来宝马在华创新策略的冰山一角。安格表示:“在中国市场趋于正常化的时候,我们将在本土化、可持续发展、科技开发中前瞻未来,坚持创新,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