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陈鹏丽
格力董事长董明珠与美的董事长方洪波关于“挖人风波”的你来我往尚未结束,退居幕后3年之久的李兴浩昨日(8月5日)表示,当前空调经销商的日子并不好过,这正是争取经销商的好机会,并称有能力一个月增加一半的终端商。
昨日,志高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兴浩在宣布重新出山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他以粉色红衬衫、一副墨镜的打扮再次回归公众视线。谈话期间激动之时,李兴浩甚至一半时间站着说话,激情高昂一如当年。
采访中,李兴浩向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表示,今年是“空调冷年”,由于库存大,有竞争品牌选择延迟一个月开盘,这对志高空调而言是一个机会,要趁对手尚未缓过气之前,快速出山,领导志高团队从对手的客户资源中争取终端商。为此,他要求,每个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要签责任状、写好辞职信再上岗。
事业部负责人签军令状
1994年,李兴浩拿着此前做空调维修赚来的300万元,决定做空调整机,志高空调由此诞生。2009年志高集团在港交所上市。
2009年登陆港股的时候,志高曾表示要在国内空调行业“坐四望三”,然而海尔、格力以及美的先后进入千亿阵营后,志高的营收却始终在百亿级别徘徊,被远远甩在了身后。今年7月31日,李兴浩宣布重新出山,担任志高空调国内销售负责人。这一度被市场解读为“空调行业压力大”。
昨日,李兴浩首次面对公众媒体。被问及“重出山”的缘由时,李兴浩表示,在空调行业的压力下,他认为自己要做好表率,“我要求他们(志高空调高管)增长20%,他们都不敢接盘。(他们)说,‘没有可能吧,(市场)这么艰难’。所以我说,我来!我来做给你看!”
李兴浩分析眼下空调市场形势认为,危机正是志高的赶超机会。“比如两个人打球,大家都累了,我们就有了机会。”对于如何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李兴浩给出的答案是“权威”。
据了解,李兴浩接手国内营销工作后,立刻将国内营销板块分拆为10个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都设相关负责人,明确各自的销售目标。每个部门的相关负责人都签了一份责任状。“就是要打胜仗,而且要先写好辞职信,再上岗。”
“我做事很简单,我就改变他们的思想,按照我的策略来做事就可以。”李兴浩表示。
志高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这意味着,李兴浩作为国内营销负责人,只负责统一思想,促进扁平化管理,快速决策。但销售压力仍在各个事业部负责人身上。
即便如此,志高要达到20%的增速也并不容易。志高控股去年年报显示,报告期营业额微增0.5%,总收入减少1.7%。分产品看,2014年志高家用空调销售额74亿元,同比降低1.6%。年报称,由于逐步调整产品价格抵消高节能产品政府补助的取消,销售及分销成本以及行政开支于上半年大幅增加等原因,年内亏损6040万元。此外,志高控股在年报中还预计,2015年的增长速度会相对平稳。
而在竞争对手方面,行业龙头格力空调去年营收增长16.63%,净利润增长30.22%;而美的集团同期大家电业务(空调、冰箱、洗衣机)收入增长17.92%。
根据中关村在线的研究报告,2014年格力、海尔、海信和美的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8.3%、14.5%、12.9%和4.9%。
“要挖对手的经销商”
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李兴浩将用他的办法突围。
8月1日是今年空调业的开盘日子,据李兴浩介绍,不少地方未能正常开盘。“当前竞争品牌的库存普遍很大,有企业开盘日期延后一个月,那么我们的机会就来了。”李兴浩告诉记者,他要快马出山,领导团队进攻。
在李兴浩看来,当前空调经销商的日子并不好过,“家庭经济压力大了,就会考虑转工。你这里有机会,我就跟你,经销商就是这样争取来的。如果人家做得好,你去挖角,是挖不过来的。人家缓过气来了,你的机会就没有这么好了。所以要把握这个机会,快速决断。”李兴浩直言不讳,“我有能力一个月增加一半的终端商。”
尽管在4年前,李兴浩也是出了名的低调。但今年7月末,李兴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却罕见地首次回应董明珠过去一年对志高的两度公开批评,并表示“请成龙代言并非为了斗气”。而那次的公开露面看来似乎也是“复出”的信号。
虽然对董明珠及格力,李兴浩昨日并未多谈,但李兴浩的此次复出,也被外界解读为“正面挑战董明珠”。
云技术全面上马
在今年整个空调市场负增长的背景下,志高提出“年增20%”的目标,对于李兴浩及其团队而言,压力自然不小。李兴浩对志高的营销策略也有新规划。
李兴浩表示,新的一年,志高将继续发力智能云空调产品。“同等规格和性能的产品,我还可以便宜几百块钱。但是我后面还有几个亿的服务。”据了解,为发展智能云空调,志高投入几亿建立自己的云平台。“他们(其他品牌)的产品只是单纯的远程控制,但我们是有自己的云端,具备更多的功能。”志高方面表示,2016年,志高80%以上的产品机型都将覆盖云功能。
对于“如何实现20%同比增长”的担忧,李兴浩表示,“不要研究这么多,我们统一精神和思想,干部勤奋,没理由做不到。人家做到的东西我一定要做到,人家做不到的东西我也要做到。”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