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全球贸易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出现了区域化联盟,金融和货币领域也出现了以“货币互换网络”为代表的区域化联盟新趋势,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签署越来越频繁。一个以美联储为中心、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参与的、排他性超级国际储备货币供求网络已经形成。
(作者: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
全球经济、全球贸易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出现了区域化联盟,金融和货币领域也出现了以“货币互换网络”为代表的区域化联盟新趋势,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签署越来越频繁。一个以美联储为中心、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参与的、排他性超级国际储备货币供求网络已经形成。这个“货币版TPP”,事实上已将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供给机制内在地连为一体。
货币互换工具是央行之间推进国际金融合作并管理流动性的重要工具。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掀起了货币互换热潮。当时,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西方各国陷入了流动性短缺的泥潭,许多国家对美元的流动性需求逐步加大,因而加大了双边货币互换的力度,以相互提供流动性支援度过危机。随着金融深化与全球化造成金融市场的规模与融合程度上升、国际金融危机的源头由新兴市场国家转移至美欧发达国家、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与波动性不断增强,各国之间签订双边货币互换的目的,逐渐由提供外汇市场干预货币演变为提供短期流动性。
2011年11月,美联储与欧洲央行、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瑞士央行和日本央行搭建“临时美元流动互换机制”,以此来为市场注入美元流动性,维护了美元资产的信心。整整两年后,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士央行再次启动美元互换机制,但这次与以往不同的是,全球六家主要央行把现有的临时双边流动性互换协议转换成了长期货币互换协议。在得到进一步通知之前,上述互换协议将持续有效。长期协议将充当稳定流动性的角色。
根据美联储曾发布的公告,互换协议在六家央行间建立起了“双边货币互换网络”,一旦签订双边互换协议的两家央行认为当前市场状况可以保证互换发生,那么有流动性需求的央行就可以按照协议规定获得来自其他五家央行的五种货币流动性。根据该协议,美联储在事实上成为欧、日、英、加、瑞央行的最后贷款人。
美联储宣布退出量化宽松,正逐步开启新一轮的美元回流。如此看来,美联储等六家央行的货币互换协议,将构建美元最后贷款人的垄断机制,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互换机制长期化,很可能预示着,美国正在重新构建一个应对新兴经济体货币崛起的新货币联盟。值得注意的是,货币互换不仅涉及互换国之间的货币流动,而且涉及彼此间货币的汇率安排,进一步则涉及互换国之间宏观经济政策的深度协调。
一直以来,在全球货币体系之下资金循环依赖于两个途径:一是贸易赤字国向贸易盈余国支付贸易货款,带来经常账户的资金流动;二是贸易盈余国将积累的外汇资产重新投资于贸易赤字国的金融资产,带来金融账户的资本流动,两者形成一个完整的货币经济循环。这意味着全球贸易失衡越严重,衍生出的流动性就越多。
然而,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这种情况有了改变。这一大循环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而开始逆转,发达经济体紧缩消费,增加投资,新兴经济体贸易盈余下降,全球经济不平衡现象较2008年金融危机前整体有所改善,全球贸易不平衡产生的流动性明显降低。特别是美国量化宽松已出现实质性调整,未来将启动加息进程。
鉴于美元在决定全球流动性方面的核心作用,一旦掌握全球货币“总阀门”的美联储开始逐渐减少每月的证券购买计划后,全球的货币基数将由停滞转为下降,这是导致国际资本回流的重要推动力,势必导致中国“资金池”水位下降。
由此看来,全球货币新周期以及美元货币互换网络可能对未来的国际金融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给中国经济金融安全带来艰巨的挑战,我们应及早思谋主动应对之道。
首先,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双边互换网络”。虽然已经历了连续三个季度的下滑,当前我国的外汇储备仍高达3.73万亿美元,但正如在2008年就拥有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日本还和美联储提出货币互换,并最终达成无上限货币互换一样,我国央行也还需要积极主动与美联储货币互换。尤其当我国真正出现资本外流,央行需要外汇储备来应付,而拥有与美联储的货币互换,能使我国央行拥有更灵活的美元头寸。
其次,加快推进“清迈协议多边化机制”,扩大亚洲双边互换范围,将原先松散的双边援助网络提升为较为紧密的多边资金救助机制,使亚洲区域财金合作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增强本区域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最后,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目标角度出发,积极构建人民币互换基金池,以有效地防范风险。在人民币“一对多”的互换、清算系统中,筹建互换资金池,可极大地扩大这个系统,推进清算功能的发展。具体而言,可仿照国际清算银行,按年度实行双边差额互换及余额结算,既包括经常账目系统,也包括逐步建立资本账目系统,在直接的双边结算融资中,鼓励围绕以人民币国际化为中心,实行间接的双边互换,逐步摆脱“美元陷阱”。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每经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