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业内“吐槽”审定制度:标准不对市场胃口推新品种需上百万打点

    2015-07-23 01:41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吴泽鹏    

    ◎每经记者 吴泽鹏

    引来如此大的争议,品种审定制度究竟惹了谁?《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个制度似乎有诸多不是,但种子企业对它却是“爱恨交加”。

    一方面,要通过审定必须打点各种关系,费用不小;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品种审定相当于一块“免死金牌”,审定品种出现问题,企业可以立马祭出“杀手锏”——“那是通过审定的品种,(出现问题)是天气原因,不关我们的事。”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2489万公顷,其中绝收309万公顷,因低温冷冻和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9亿元。

    通过审定却不受待见

    记者了解到,目前实施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于2014年2月1日正式实施(老版同时作废),分为国审和省审,审定品种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和各省确定的其他1到2种农作物。

    按照现行的品种审定制度,企业研发的农作物品种,必须先获得参与品种审定的资格,进行3~4年的试验,其中包括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等,而后通过审定委员会审定才能获得市场化生产和推广的许可。而在新版《种子法(修订草案)》中,上述审定制度拟将继续施行。“按照现行制度,育成并通过审定一个品种,短则5年,长则8年甚至更久。”广东茂名一位种企总经理表示,目前种子行业竞争非常激烈,“5年后,(品种)还适合市场吗?这个谁也无法保证。”

    比漫长等待更闹心的,是审定标准与市场需求并不合拍。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大量本来可能表现突出的品种被扼杀在审定环节,而在品种审定中表现优秀的品种,并不一定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种。

    广东江门一种企管理层人士告诉记者,现行的品种审定标准并不能反映市场需求。以水稻为例,在目前的品种审定标准中,产量是重要指标。品种审定时,对照的品种一般产量较高,参评品种要达到对照组的产量标准,才能通过审定。但在广东地区,市场追求的是口感、米质,并不是产量。

    水稻品种黄华占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于2005年通过广东审定。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数据显示,黄华占于2003、2004年两年早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34.26公斤、502.50公斤,比对照种粤香占分别增产0.51%、3.73%,增产均不显著,两年增产的试点有梅州、佛山、雷州。

    广东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为:黄华占产量与粤香占相当,米质未达国家优质标准,外观品质鉴定为早造特二级;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显然,从品种审定结果看,黄华占表现并不优异,但记者从权威人士处拿到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2014年,黄华占一直占据广东省常规稻推广面积前10位,且领先于品种审定时的对照品种粤香占。截至目前,其累计推广超过803万亩。

    在玉米品种方面,张世煌表示,为了通过玉米品种审定,企业只能选用高秆、晚熟、细枝繁茂的品种,但当前市场需要的、能够适应机械化生产的,恰恰是低秆、早熟的玉米品种。

    打点关系成潜规则

    “现在成立一家公司,要五六年以后才可以卖种子,更别说赚钱,所以企业肯定会想办法走一些捷径。”广东湛江一位种企负责人告诉记者,捷径之一,便是“打点关系”。

    该负责人介绍,按照正常的品种审定流程,品种审定费用并不高,“参试一个品种需要约1万元费用,算上提交审定最终没有通过的品种,平均下来,大概三万元就能通过。”

    但“大头”却是打点各种关系,“你想让品种通过审定,还要花很多没有开票的费用,这个才是最主要的。”该负责人透露。前述茂名种企总经理也表示,为了使培育的品种能通过审定,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正面的办法有人用,负面的办法也有人用,大家都绞尽脑汁去通过。”

    一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告诉记者,品种审定时,企业需要打点关系,但科研单位没有此项经费。但当问及自己的企业打点费用是多少时,两位企业人士均表示,“这个也只是听说。”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湖南一家种子企业罗列他们参加品种审定的“打点清单”:报名环节10万元左右,试验环节包括筛选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共计100万元以上,审定环节打点100万元左右。“不仅专家官员要打点,就连在田里负责数据记录的一般工作人员一样要打点。一个品种差不多要花250万元,且临时‘打点’还不行,要长期‘经营’。”

    中国农科院一相关人士表示,打点关系的费用根据农作物品种不同,从40万~300万元不等,“上下贯通,利益寻租。四面八方,利益均沾。”

    除了“打点”,捷径之二是买空壳。张世煌表示,为了通过品种审定,企业会花10万~30万元“跑数据”,“一旦过了审定关,再花100万~200万元从科研人员手里买这个空壳子,然后往里面装别的品种。”继而堂而皇之的在市场上进行推广。实际上,企业推广的品种并未参加品种审定。

    玉米品种创新止步不前

    张世煌表示,现行的品种审定已经带来两个问题:投资者望而却步;种子行业创新受限。“现行的品种审定压制了创新,创新品种通不过品种审定,这个制度造成谁都不敢创新,谁创新谁死。”张世煌在其博客上撰文直指玉米种子十余年停滞不前,从商业育种角度来看,不合乎常理。

    郑单958——中国玉米种子市场十余年来表现最好的品种。从2005年开始,“谁有958,今年准发家”,郑单958一直供不应求。但郑单958似乎成了玉米创新品种的“绝唱”,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14年的最新数据,郑单958最近3年的全国推广面积维持在7000万亩左右,是中国玉米种子市场十余年来表现最好的品种。《农资导报》报道,郑单958“推广速度之快,畅销时间之久,可谓史所罕见。”

    中国农科院种业专家佟屏亚也撰文表示,品种区试大多以郑单958为对照,每年有几十上百个新品种通过国审或省审,“超过郑单958的品种年年有,但鲜见生产上应用;尽管仿品出现很多类958品种,也只能跟在它的后面走猫步,或者是装入套牌品种,或者是刚出生没多久就被淘汰了。”

    前述茂名种企总经理也表示,目前水稻种子市场,缺少革命性品种,“不是说没创新,只能说是在徘徊,多少有些进步,但进步不明显。”

    审定品种出事天气“买单”

    近年来,通过审定的品种给农民带来重大损失的案例不少:2014年,江苏盐城6万亩“淮稻14”水稻品种夭折;“两优0293”水稻品种在安徽现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而对于上述事故,最后的调查结论均为“气候异常”。记者了解到,此类事件处理方式一般为:一、协调保险公司启动自然灾害理赔程序;二、政府相关部门采取救灾救助的形式给予救济;三、积极协调种业公司从人道主义角度对受损农民进行补偿。

    这显然是种子企业乐于看到的,前述湛江种企负责人表示:“市场角度来讲,品种审定没什么意义。但企业希望品种审定存在,如果出了什么问题,就可以由政府买单。”此前,数万亩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曾在广东梅州“表现较差,农民闹得很厉害”,但因为是审定品种,事件处理结果变成了“不关我们品种的事情,是天气原因。”“品种审定对我们公司就是一个‘兜底’的作用,有责任靠山。其他就没什么意义了。”该负责人补充。

    记者从前述茂名种企总经理了解到,品种审定的“免死金牌”造成部分种子零售网点并不担忧销售责任,每年变着品种售卖缺陷种子,“业内都是这种做法,去别的(零售网点)还是被骗。拿水稻来说,现在不少农民干脆不选择杂交稻,而选择常规稻,可以自己留种。”

    对此,广东农科院一位匿名育种专家表示,有了审定制度,企业便不用负责任,“出事了都是政府承担责任,这个也不好,赚钱就是企业赚,出了问题就是政府买单。”该专家表示,废除审定制度,改用品种备案制,可增强企业责任感,“谁推广谁负责,你企业要赚这个钱,就要承担这个责任。”

    前述茂名种企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弃用品种审定制度,改为备案制,部分品种公司将“不敢卖”。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中国中车拟发行500亿元债券

    下一篇

    三星订单减少 代工厂东莞普光无奈放假一个月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