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要有新作为,必须下狠功夫改革,杀出一条血路来,做到打得赢、靠得住。
国有企业是国之重器,改革成败关乎经济全局、民众利益,一直以来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至今,从中央到地方各类改革举措不断深化。国企改革总的方向何在?评判得失的标准何在?日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的“三个有利于”,为公有制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绘制出“定盘星”。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在国企改革从若干子方案全面深化至顶层总体设计的关键时刻,这“三个有利于”拨清了迷雾、校准了方位,更从战略高度回答了“为谁而改”——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应当说,这一重大判断内涵丰富,价值深远,是未来推进国企改革、做大做强做优国企的根本指导。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国企改革的方向,社会上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颇。比如,提到混合所有制改革,有人就觉得是“国企吃掉民企”,或者简单“一混了之”。央企限薪,本意是调整不合理的薪酬结构,结果个别单位搞成了“一刀切”,从上砍到下,基层一线员工也未幸免。此外,应适当提高集中度的企业,也担心有“垄断嫌疑”,缩手缩脚挪不动步。相反,该引入竞争来“提速降费”的行业,却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凡此种种,有歪嘴和尚念错经的落实难,更有对改革大方向的误读、错判。
国企究竟为何而存在?这是厘清改革是与非的基点。追根溯源,国有企业是为克服私人资本的逐利性、盲目性而诞生的,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国企代表全民的福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在更优程度、更高层次上配置资源,更利于宏观调控的权威性与控制力。国企所创造的价值,上缴的税收、红利,为全民共享。国有企业在锻造共和国工业体系、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显示出了历史担当。
当下,由于内外部因素综合影响,中国经济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1—6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0.1%,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经济新常态下,提振实体经济、丰满群众的钱袋子,国企责无旁贷;奔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国企更是中流砥柱。而国企要有新作为,必须在改革上下狠功夫,必须抓好创新、质量、管理,再杀出一条血路来,做到打得赢、靠得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立于不败。
肯定成绩,不等于撒手纵容。爱之深、责之切,改革正是要冲着问题去。国企的现实问题确实不少。近期宣判的个别原国企老总受贿案,鲸吞公帑居然数以千万元计;久为诟病的大吃大喝、公款送礼,在有的企业屡禁不绝、“按下葫芦浮起瓢”。至于一些企业总部的机关化、衙门气,同样严重拉低了生产经营的效率,拉远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兴利除弊,要害就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一手加强党的领导,一手完善公司治理,国企改革才能提质增效,把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统一于全球化的“商战”战场上。
说到底,我们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目的是要坚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道路自信,为全体人民的福祉而战。这场战役,绝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绝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把共和国的长子溺亡在温室之中。自信从何而来?中国高铁,中国航天,中国装备,那一张张亮丽的中国名片,正向世界展现着壮志雄心,也时时激励着改革者: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勿忘民本这一初心,恪守“两个毫不动摇”的原则,定有大国强企、基业长青。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每经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