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新药“十三五”规划:拟研制30个新药 基因治疗等有望突破

    2015-07-20 01:04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牟璇 左越    

    ◎每经记者 牟璇 左越

    随着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企业营销合规监管趋严,医药行业转型发展呼声迫切。尽管有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和良好潜力,中国的医药市场仍然充满挑战。恰逢第3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于7月上旬在成都举行,国家高层领导、医药领域精英齐聚一堂。借此机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试图以新药研发、营销变革、并购潮起、思辨互联网四大热点为切入口,呈现中国医药工业最新版图与格局。

    受限于资金、研究设备与综合性研发人才的匮乏,创新药研发一直是企业的心头之痛。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众多在国外深造专业人士回国以及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流入,创新药发展的土壤正在形成。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在2015年(第3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上透露,根据科技部重大专项办的部署和要求,新药专项已启动了“十三五”发展战略研究及实施计划编制工作。其中,拟在创新药物研究开发中实现研制30个新药,8~10个为原创性新药的目标。

    新药获批明显增加

    我国目前已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世界第二大OTC药物市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平安证券介绍,从中国与全球药品销售排名前列的品种看,国外一般都是专利药,其药效较为明确,满足临床需求,而国内基本是中药注射剂以及专利过期药(原研药)。国内在专利药品的可及性方面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但工业和信息化部前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表示:“从我们的基础能力体现来看,创新药研发企业从事新生制品研发的覆盖面,可以说越来越广大。我国在局部的、特殊的一些领域成果可圈可点。”

    朱宏任还表示,创新药药物的数量在逐渐增加,目前有超过100家企业涉足抗体药、有数十家药企在开发肿瘤药物。近两年新药批准的比重也较2010年有了明显增加。特别是有越来越多的海归学者回国创业,研发人才的素质也不断提高。

    2016年后,专利药到期数目剧减,仿制药将无药可仿,这也倒逼国内药企加大创新投入,向创新药大品种升级,赢得定价优势。来自CDE的数据显示,首仿药物已成为中国药物创新的重要领域,首仿药申请数量激增,是今年上半年新药申请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恒瑞、华海、科伦、正大天晴等传统研发强队依旧是首仿领先的第一梯队,癌症、心脑血管等大病领域以及单抗药物依旧是首仿主要阵地。

    桑国卫院士在演讲中也提到,截至2014年,共有83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包括“十一五”期间取得的33个品种和44个证书。其中41个品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例如盐酸埃克替尼、艾瑞昔布、双环铂、康柏西普等。

    亚宝、康缘初见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每家公司都在不遗余力地走创新发展道路。2012年,亚宝药业明确以了儿科和心脑血管两大领域为核心的医药主业,主打品种包括丁桂儿脐贴、红花注射液等,都是创新的代表。公司目前储备了多种创新药项目,包括盐酸美金刚片、归元片、重组鼻咽癌疫苗等。

    在此次年会中董事长任武贤提到,亚宝药业的“十三五”研发规划中,短线包括临床和新药批件购买、上市产品营销合作及产品二次开发;中线主要专注中药新品种研发和化学仿制药研发;长线则是创新药研发,通过“共同开发”国际合作新模式以缩短周期、降低风险。“共同开发模式和国内的许可引进模式相比有很多优势。共同开发模式,即为把在国外做了一定的工作的产品引进中国,按照全球标准开发,实现研发数据全球共享。到临床三期的时候,再切入国外的研发。而在产品上市后,不仅能够获得中国市场,还能够获得合作伙伴基于全球销售的提成。”

    此外,康缘药业在创新中药领域基础雄厚,目前主要创新中药产品包括妇科产品桂枝茯苓胶囊、散结镇痛胶囊,心脑血管类主要为银杏内酯及其后续产品。康缘药业在3年前就开始布局生物医药领域,东吴证券认为,生物医药将成为康缘药业未来发展的重点,且其战略地位将高于化学药物。

    董事长肖伟表示:“我国药品创新下一步并非大品种开发,而是上市品种的二次开发。尤其对创新中药,或者是中成药,我认为,中药上市以后的再评价工作,或者二次开发非常重要。”

    未来拟研制30个新药

    此外,桑国卫教授在会上透露,根据科技部重大专项办的部署和要求,新药专项已启动了“十三五”发展战略研究及实施计划编制工作。具体进度为,6月25日报送了参加发展规划编制人员的名单;6月30日报送新药专项“十三五”实施计划编制工作方案。

    在创新药物研究开发上,拟研制30个新药,8~10个为原创性新药;在国产新药国际发展上,研制并推动20~30个化学药及其高端制剂,3~5个新中药,3~5个新生物药国际化;同时研制20~30个临床亟需重要品种;在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突破10~15项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发展10~15项前瞻性新技术。

    在化学药方面,重点开展针对新靶点、新机制创新药物以及新释药系统、新制剂的研究开发;在生物药方面,重点开展新型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新型疫苗、新型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生物类似药等研究开发,以及新佐剂、新辅料等研发。

    桑国卫强调,生物技术领域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沿技术包括:非编码基因及精细基因组;干细胞与器官再生;脑科学与神经科学;细胞衰老与调控;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抗体工程与新型抗体;生物大数据等。有望产生重大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有生物技术与生物药;新型现代疫苗;抗体与抗体药物复合物;生物标志物和诊断技术;发酵技术与绿色生物工业;生物安全与毒性病理学;生态修复技术;生物资源深度开发;重要疾病的药靶发现与先导化合物结构优化;生物医学工程与移动可穿戴设备。

    《《《

    行业趋势

    抗抑郁药受关注 或成新药研发下一“风口”

    ◎每经记者 牟璇 左越

    随着社会对心理疾病重视程度的提高,未来抗抑郁药面临巨大机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2015年(第3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上,抗抑郁药研发是众多专家非常关注的,这可能成为下一个新药研发的风口。

    WHO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1%,目前该疾病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在我国,抗抑郁症市场同样广阔。根据《柳叶刀》2009年的一篇流行病学调查估算,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识别率仅为30%,就医率不足10%,精神病用药占总药品市场比例不到全球水平的三分之一。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行业分析师唐祝昭表示,“抗抑郁是一个未被满足的巨大细分市场。”

    数据显示,2010年~2014年,我国抗抑郁药市场销售额从25.1亿元增长到47.8亿元。但我国抗抑郁药面临现有拳头品种少、可仿制品种多的现实情况。根据中国新药研发检测数据库数据显示,国内前5大产品占据着64%的市场份额,国外上市而国内还没有上市的30个品种当中,有5个已有企业申报,但还有25个品种暂时没有企业申报。

    不过,2014年市场占比前10的抗抑郁药企业中,也出现了中国企业的身影。山东京卫制药有限公司、华海药业2014年市场占比分别达到3.6%、3.3%,同比增速达57%、46.2%。

    在政策层面,抗抑郁药同样迎来了利好。今年6月,卫计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中提到,我国抑郁症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0%,各地普遍开展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防治,未来五年我国将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精神卫生健康机构,70%以上的县设有精神障碍康复机构。

    《《《

    业内观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我国仿制药比例高新药研发需资本推动

    ◎每经记者 牟璇 左越

    新药研发到底有没有必要?我国现阶段新药研发面临怎样的问题和挑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7月12日,在成都举行的2015(第3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给出了答案:我国目前还是以仿制药为主,医药发展需要创新驱动,这是我国人民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刚性需求。而在医药创新方面,我国亟需建立实现创新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推动机制。

    我国仿制药比例达96%

    “我国是医药大国,但非医药强国。”作为身处医药行业多年的专家学者,桑国卫用一句话表达了对我国医药创新现状的担忧。目前,我国有4700多家制药企业,这些企业多而散,销售额和利润低,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创新的层次主要出于以仿制为主到仿创结合阶段。仿制药占比达到了96%,新药市场被国际大公司产品垄断。

    从我国具体国情来看,新药研发同样具有紧迫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我国疾病图谱发生重大变化。肿瘤、代谢性疾病等复杂疾病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生命与健康,“迫切需要普惠老百姓的好药。特别像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患病率显著上升的糖尿病等治疗性药物,现在主要还是以仿制为主,我国的医药发展亟需创新驱动。”桑国卫表示。

    事实上,仅从高血压来看,就可发现我国新药研发的必要性。中美两国高血压人群死亡原因并不一样,中国高血压患者的致死原因多为脑卒中,而美国大多是因为心梗。这也意味着,中国使用的治疗方法和药品与美国并不一样。

    桑国卫在演讲中指出,我国的高血压患者中75%都是H型高血压,而美国人这个比例很低。另一个相关的维生素叶酸,我国20%~60%的人群缺乏叶酸,而美国仅有0.06%。然后是MTHFRTT基因型频率,我们有25%,比例很高,而美国白人只有12%。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治疗措施跟美国不一样。

    在研发成果中,国家I类新药依那普利叶酸片以及与之配套的MTHFR基因诊断试剂盒成功上市,成为全球常见心脑血管疾病首个基因诊断个体化治疗产品。

    亟需市场化推动机制

    在桑国卫看来,我国医药创新面临的关键问题,不仅仅是在技术上,在科学监管方面,药品临床准入时间长,而且过程管理比较弱。并且,我国的新药注册绑定生产许可,源头创新能力不强,转化能力不强,研究平台与先进生产力联盟作用有待发挥。另外,市场招标采购周期太长,各省的流程不统一,创新药也没有优惠政策,无法及时进入医保或招标采购目录。

    而在这些现实问题中,最令人关注的还是资本引入问题。“我们现在最着急的就是创新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推动机制。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风投、个人投资。”桑国卫表示。

    将资本成功引入药物研发阶段,并非一日之功。桑国卫认为,首先要在药物开发的前期重要环节实现公司增值及早期投资退出,打造成功的商业模式,从而营造早期创新项目的投资氛围。

    其次,加强国内外创新研发企业及生产销售企业的紧密合作,帮助创新研发企业通过各种资源建立或寻求合适的产业化平台,促进其从研发成功,赢得市场成功。

    并且,顺应医药研发的全球化趋势,鼓励中国医药企业参与跨国医药集团的合作。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带来国际尖端的技术和创新能力,弥补研发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掌握国际新药研发的信息和动向,加快国内创新的国际化进程。“希望大家能够考虑向医药为主的大健康企业转变,能够向防治药和创新药企业转变,向跨国企业转变,与国际化风投和大型的制药企业积极协作。”桑国卫表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万亿药品大招标将临:新规则新打法 药企“两条腿”走路

    下一篇

    抗抑郁药受关注 或成新药研发下一“风口”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