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张茉楠:中国要积极应对货币互换网络

    2015-07-15 00:59

    ◎张茉楠

    2008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全球贸易出现区域化联盟之后,金融和货币领域也出现以“货币互换网络”为代表的区域化联盟新趋势,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签署更是频繁。

    随着金融市场的规模与融合程度上升、国际金融危机的源头由新兴市场国家转移至美欧发达国家、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与波动性不断增强,各国之间签订双边货币互换的目的,逐渐由提供外汇市场干预货币演变为提供短期流动性。

    2013年10月31日,美联储与欧洲央行、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瑞士央行和日本央行再次启动美元互换机制。但这次上述央行把现有的临时双边流动性互换协议转换成长期货币互换协议。在得到进一步通知之前,互换协议将持续有效。长期协议将充当稳定流动性的角色。

    根据美联储曾发布的公告,互换协议在6家央行间建立起了“双边货币互换网络”,一旦签订双边互换协议的两家央行认为当前市场状况可以保证互换发生,那么有流动性需求的央行就可以按照协议规定获得来自其他5家央行的五种货币流动性。根据该协议,美联储在事实上成为其他5家央行的最后贷款人。

    美联储宣布退出量宽货币政策逐步开启新一轮的美元回流。美联储等6家央行的货币互换协议,构建美元最后贷款人的垄断机制,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互换机制长期化,很可能意味着,美国正在重新构建一个应对新兴经济体货币崛起的新货币联盟。

    一个以美联储为中心、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参与的排他性超级国际储备货币供求网络已经形成。这个“货币版TPP”事实上已将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供给机制内在地连为一体。值得注意的是,货币互换不仅涉及互换国之间的货币流动,而且涉及彼此间货币的汇率安排,进一步涉及互换国之间宏观经济政策的深度协调。

    一直以来,在全球货币体系之下资金循环依赖于两个途径:一是贸易赤字国向贸易盈余国进行贸易货款的支付,带来经常账户的资金流动;二是贸易盈余国将积累的外汇资产重新投资于贸易赤字国的金融资产,带来金融账户的资本流动。两者形成一个完整的货币经济循环,这意味着全球贸易失衡越严重,衍生出的流动性就越多。

    然而,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这一大循环开始逆转,发达经济体紧缩消费,增加投资,新兴经济体贸易盈余下降,全球经济不平衡现象较2008年金融危机前整体有所改善,全球贸易不平衡产生的流动性明显降低。特别是美国量化宽松已经出现实质性调整,未来还可能启动加息进程。

    鉴于美元在决定全球流动性方面的核心作用,一旦掌握全球货币“总阀门”的美联储开始逐渐减少每月的证券购买计划,全球的货币基数将由停滞转为下降,这是导致国际资本回流的重要推动力,势必导致中国“资金池”水位下降。

    由此看来,全球货币新周期以及美元货币互换网络可能对未来的国际金融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给中国经济金融安全带来挑战,因此需要积极主动应对。

    首先,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双边互换网络”。若中国真正出现资本外流,央行需要外汇储备来应付时,拥有与美联储的货币互换,中国央行将拥有更灵活的美元头寸。

    其次,加快推进“清迈协议多边化机制”,扩大亚洲双边互换范围,将原先松散的双边援助网络提升为较为紧密的多边资金救助机制,使亚洲区域财金合作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增强本区域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最后,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目标角度,应该积极构建人民币互换基金池,这样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在人民币“一对多”的互换、清算系统中,筹建互换资金池,可以极大地扩大这个系统,从而推进清算功能的发展。具体而言,可以仿照国际清算银行,按照年度实行双边差额互换以及余额结算,既包括一个经常账目系统,也包括逐步建立一个资本账目系统,在直接的双边结算融资中,鼓励围绕以人民币国际化为中心,实行间接的双边互换,逐步摆脱“美元陷阱”。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王宗凯 张涛:必须反思希腊债务危机背后的硬伤

    下一篇

    伊核谈判成功 欧美股市窄幅波动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