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智 实习记者 谢宏辰
◎每经记者 李智 实习记者 谢宏辰
想卖的时候卖不掉,想买的时候又买不到,这成为了很多投资者面临的难题。
上周(7月6日~10日),A股由急跌变成大反弹,分析人士认为,A股绝地反击背后是各方共同力挺的结果,也是前期种种利好政策在“开花结果”。A股可能由此迎来一段“美好时光”。
利好1 暂缓IPO
在本轮救市措施中,暂缓IPO被认为是一记重拳。《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7月3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在被问及“近期有市场人士建议应当暂缓IPO救市,证监会有何考虑”时,新闻发言人张晓军给出的回应是:“考虑到近期市场情况,将相应减少发行家数和筹资金额,7月上旬拟安排10家企业IPO,筹资金额也会较6月减少。
7月4日深夜,伴随着沪、深交易所网站一批“准上市公司”公布暂缓发行的公告,IPO“急刹车”终于得到确认。7月10日(上周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再次表态:近期没有新股发行,但新股发行审核工作不停止,同时相关融资公司数量、金额将大幅减少。
一位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核电和国泰君安接连发行,被视为大盘蓝筹股批量发行的信号,增加了市场心理压力。因此,随着IPO暂缓,不论从资金面还是心理层面来看,都在将未来一段时间中为市场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利好2 千亿资金入市
分析人士表示,如果说IPO的暂缓起到了“节流”的效果,那么在管理层引导下,大量资金在行情极其低迷时流入市场,则是一次利在长远的“开源”行动。
在本轮A股下跌中,“一行三会”的行动对遏制股市下跌,帮助股市企稳回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证金公司、中央汇金公司和社保理事会等机构也为股市提供了充分的支持。
时间回到6月28日,央行宣布“双降”虽然未能扭转A股颓势,但提供了宽松的货币环境;7月4日,包括中信证券在内的21家券商共同决定投入真金白银联手救市;7月8日,央行通过股票质押的方式,向21家券商提供2600亿元的信用额度,用于证券公司自营增持股票。同日,保监会决定放宽险资投资蓝筹股的监管比例,同时还适度提高险资投资蓝筹股的资产认可比例。此外,证金公司申购主动型基金、中央汇金在二级市场购买ETF、社保理事会承诺只买股不卖股等行动都为股市提供了流动性支持。
7月8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证金公司已获央行的流动性支持,央行将持续通过多渠道向证金公司提供足额资金。此番表态没有提及证金公司将获得的资金量大小,市场各方普遍认为,这意味着央行将全力维护股市稳定。
利好3 A股掀增持潮
面对千亿级资金涌入,A股市场再次迎来勃勃生机,但仅凭这部分资金要带动沪深两市逾2000只个股全面上涨,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因此,上市公司股东通过增持等措施稳定股价,向投资者传递信心的行为,又从另一个层面稳定了市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就在上周市场情绪极度恐慌时,部分上市公司推出的增持或回购计划极大增强了投资者信心。继万科A推出100亿元回购计划后,部分高管也开始买入,如TCL抛出首期7.95亿元回购计划,苏宁云商控股股东张近东宣布22.6亿限售股解禁后继续锁定三年,并公布了总规模10亿元的员工持股计划等。
就在上周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明确表示,已要求所有上市公司立即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维护公司股价稳定的具体方案且应尽快披露。
截至7月9日,两市已有655家公司公告了股份增持、回购计划,积极维护公司股价稳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两日来推出增持、回购等稳定股价措施的上市公司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
7月8日,证监会又发布公告称,从即日起6个月内,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持股5%以上股东(以下合并称为大股东)及董监高人员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上市公司大股东及董监高违反上述规定减持本公司股份的,证监会将给予严肃处理。
利好4 斩断恶意做空通道
回顾本轮急跌,部分资金通过期指做空引发关注。
7月9日上午,公安部副部长孟庆丰带队到证监会,会同证监会排查近期恶意卖空股票与股指的线索,恰恰就在这一天,A股高开高走,强势反弹,沪指涨幅达5.76%。
在上周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针对有媒体询问“恶意做空”的定义,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此前已在相关发布中说明,比如跨市场、跨期现市场操纵属于恶意做空。公安部正在排查恶意做空A股有关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中证500股指期货大幅波动屡屡引发A股波动的现象,中金所也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规则,表示自7月8日结算时起,将中证500股指期货卖出持仓交易保证金提高至20%(套期保值持仓除外);自7月9日结算时起,将中证500股指期货卖出持仓交易保证金提高至30%(套期保值持仓除外),上述规定直接提高了做空成本。中金所还表示,将密切跟踪中证500股指期货交易保证金调整后的市场状况,进一步加强市场风险控制。
有分析人士认为,明显“便宜”之后的A股本来也在逐渐失去做空的土壤。中科招商近期连续举牌多家上市公司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产业资本现在的态度。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