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李宇嘉:楼市和基建形成良性循环需地方主动作为

    2015-06-08 01:22

    ◎李宇嘉

    政策加码要传导至经济复苏,房地产是关键的一环,特别是对于二季度以来作为“稳增长”重要抓手的基建投资来说,更是如此。

    尽管管理层要求银行不得对融资平台“抽贷”,但约束地方融资平台的“43号文”不能突破,银行贷款难以继续支持;同时,地方债券置换虽已“破冰”,但中短期内在规模上仍难以满足基建资金的需求。为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在4月份以来显著发力,公共预算支出当月同比增长31.6%。

    但是,2014年全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8.6%的“个位数”增长,创多年来新低;今年前4个月,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同比下滑6.3个百分点,而全国一般预算支出增长了13.8%;4月当月财政支出增长33.2%,而收入仅增长8.2%。地方本级收入增幅下滑幅度更大,其中基金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37%。

    基于此,在企业盈利放缓、“结构性减税”、地方收入下滑的背景下,要完成今年25%以上的基建投资增幅目标,单靠势单力薄的财政投入是不现实的。

    一季度GDP增速7%创下6年来的新低,不过房地产若能实现“去库存”并且企稳,一方面能带动行业上下游,止住制造业投资下滑势头,另一方面还能以土地出让支持基建投资。基于这样的考虑,“3·30”房贷新政超预期,也就不难解释了。“3·30”新政实施以来,销售止跌趋势比较明显——1~4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2638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8%,降幅比1~3月份大幅收窄4.4个百分点。不过还应该看到,由于库存压力大的二三四线城市回升不明显,开发商“加杠杆”意愿很低,前4个月土地购置、新开工分别下滑32.7%、17.3%,跌幅并没有收窄。

    即便前5个月全国楼市销售降幅收窄,但一个重大变化是一线和二线重点城市房价开始迅速回升,深圳和上海强势上涨2.68%和2.32%,投资需求开始回潮;民间资金积淀更厚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楼市见底企稳。而库存压力更大的东北等地,不仅经济增速在全国“垫底”,而且楼市疲态难改:比如哈尔滨、沈阳、大连的库存要2~3年才能消化完。

    即便宽松政策环境不变,也不能对开发商“加杠杆”太乐观,因为目前统计的库存仅仅是在售库存,若将在售、在建、已批未建“三大块库存”算在内,各地的库存还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消化完。

    从4~5月的楼市表现来看,区域分化、供需错配问题严重,与消化库存的主题有偏离,而且重点城市出现了类似于股市“脱实入虚”的负面问题。另外,稳定楼市的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在很多地方被异化为重走楼市依赖的“老路子”,虚度转型“窗口期”。

    针对这一现象,人民日报近日在头版发表了题为《正视困难、保持定力、前景光明》的评论文章,指出“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调整结构、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的,努力走向产业中高端的,发展势头都不错;反之,压力都比较大。”言下之意,依赖国家政策,边际效应在减弱,不切合地方实际,也可能引起新一轮楼市依赖,损害未来转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必须主动承担起主体责任,将楼市去库存与新型城镇化、产业转型结合起来。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需要房地产市场稳定来支撑,但绝不是过去城市“铺摊子”、“造城”式的房地产扩张和被动低效的城市投资,而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实现人口集聚、产业发展与公共服务供给良性循环。

    这样的房地产发展不仅有需求支撑,也能够支撑基建投资及固定资产投资,反过来会助推产业和人口集聚,夯实房地产市场基础,二者的良性循环就形成了。

    下一步的楼市政策将以地方履行主体责任、主动作为为主要特征。近期,安徽、甘肃、天津等省市纷纷出台了稳定地方楼市的一揽子措施,最大的特点就是降低购房成本、提升城市对外来人口和农业人口的吸附能力,这或许是地方在楼市长效机制上主动作为的开始。

    (作者为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供销合作总社拟投60亿 变全国性电商平台

    下一篇

    何志成:激活楼市可以成为股市走牛后的下一选项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