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黄宗彦 发自成都
◎每经记者 黄宗彦 发自成都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就将远程医疗视为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病患看病贵等问题的“良方”,并先后于北京、上海等东部省市设立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对口支援中西部欠发达省份。
远程医疗除了需要医疗器械、网络平台等硬件设备外,还受制于哪些“瓶颈”?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近日专访了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副会长、华西医院放射科主任宋彬。
症结:缺失影像质控标准
NBD:我国远程医疗历经20余年的发展,偏远地区却难以跨区域联动,形成规模化普及,主要原因是什么?
宋彬:我个人认为,制约远程医疗规模化普及的首要原因是影像参数规范不统一。基层医院采集影像的标准不同,有的片子厚度为5毫米,有的则是1厘米,而华西医院的片子要求精确到1毫米。影像参数上的差别会使很多器官的信息缺漏,造成医生难以诊断。这与基层医院是否配备了高端设备是无关的,只是要求基层医院技师在操作DR、CT等设备过程中严格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执行。
此外,目前我国远程医疗还没有形成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社会资本一拥而上,造成市场混乱。虽然卫计委叫停了非医疗机构参与远程医疗业务,但这并非长久之计,还是应该由国家牵头,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来规避风险。
NBD:据了解,部分海内外资本都在筹建网络医院平台,用以储存参与远程医疗病患的医疗数据,这些数据的安全性有没有保障?
宋彬:病患的接诊信息不是100%安全,存在泄露风险。目前卫计委规定病患信息只能存储在医院,不能委托第三方机构,但是没有规定参与远程医疗会诊病人的信息由谁来储存。这部分信息是消除还是保存?如果保存信息,对医院是个很大的负担,涉及到增加数据库。若消除,日后遇到医疗纠纷或病人复诊就失去了重要证据。病人的远程诊疗信息就极有可能泄露,不仅侵害患者利益,还会影响医院声誉。
NBD:医生在工作量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如何去兼顾有远程诊疗请求的病患?
宋彬:大医院的医生工作量比较饱和,且院长不允许医生去兼职,除非医院间有帮扶的合作协议。真正能实现多点执业的是市级医院单位,工作量相对不大,但是医生水平又没法达到省级医院的水平。仅依靠大医院一方的医生资源,是较难实现的。因此,我觉得应该从根源上加强对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建立考核系统和激励机制。
畅想:“分级”远程医疗
NBD:目前远程医疗的主要商业模式是什么?远程医疗的商业价值在哪?
宋彬:基本上比较单一,由设备商免费提供设备,与基层医院从病人会诊服务费里分成,医院占大头,不过这种商业模式不能持续。
远程医疗的市场很大,上市公司和国内外设备商都在抢占医院资源。谁掌握了医院,就掌握了未来。因为现在的医疗流通领域,设备利润越来越薄,医疗服务是新赢利点,社会资本看中远程医疗的是增值服务这一块。
NBD:刚才提到了几点制约远程医疗的主要原因,不论是软硬件缺乏还是政策空档,都是短期内不容易改变的,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改善远程医疗的短板?
宋彬:远程医疗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分级诊疗,我认为远程医疗本身也需要分级。前面也提到了,大医院医生资源也很紧张,不可能对基层医院上传的每一张影像提供诊疗意见。所以,基层医院采集的图像应先传到县级医院,再经过筛选上传至区域中心医院、三甲医院等上级卫生单位。卫计委可以牵头建立区域的阅片中心,不同级别的医院根据情况进行选择性会诊。而且收费也应因地制宜,基层医院少收,大医院多收,不要统一定价。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