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敏
温商回归,是这两年温州市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每到年底年初,各种表彰会接踵而至,街头的电杆上挂着回归功勋的头像,堪比国外的选举广告。招商小组被派往全国各个城市,各省市的温州商会会长被轮番请回温州。各大媒体频繁报道温商回归。
作为一名回归人士,我站在玻璃窗外,看着屋里的热播剧,心里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我们为什么要回归,能不能回归,归来做什么?
需明确回归的产业
温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沾了先走一步的光,先富起来了。温州模式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风靡全国。成千上万的温州人走向全国、走向全球,并生根发芽。
但仔细看看温州发展模式,却是以低端的轻工产品为主,如四大支柱产业的鞋、打火机、剃须刀、眼镜等。这些产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较低,主要依靠先行一步优势和低廉的人工。当全国步入开放的时代,温州的劣势就凸显出来了。受用地紧张、高成本等因素影响,一些企业觉得温州的经营环境变得恶劣。
一些行业协会向当地政府建议,放宽管理,降低税费,规范政府行为,否则企业会跑光。但这并未引起当地政府的足够重视,在2000年之后全国的招商引资大潮中,很多企业出走。
此后数十年间,温州的实业越来越难做,利润越来越低。温州人开始炒地炒楼炒矿炒大蒜,凡能炒的都有温州人和温州游资的影子,产业开始空心化。2010年温州民间借贷风波爆发,大批老板跑路,温州经济几乎陷入崩溃。尽管政府采取了一些救市措施,但收效甚微,温州经济面临严峻考验。在这个时候,如果200万在外的温州商人回援,温州经济可能再次腾飞。于是,温商回归被提上日程。
从在外温商的结构来看,有的是当年投亲奔友或出国的华侨,他们在外辛劳几十年,终于小有成就;有的是当年到全国各地开店卖小商品,数十年奋斗闯出一片天地。他们的回归能做什么?再看看温州现在需要什么?
温州模式风靡全国三十年,但温州的经济格局并没有变化:没有先进的制造业,没有高科技产业,没有互联网产业,也没有诸如钢铁石化汽车之类的大工业,依旧以传统产业为主。温州现在急需引进的应该是这些行业和大资金。但在外温商有吗?没有。
除了房地产和将一些旧厂房改成市场外,似乎没有更多能令人眼睛一亮的项目。是在外温州人不作为吗?不是。温商做高科技做互联网做大工业的实在太少,大老板更是寥若晨星。因此,温商难带回好项目,也难出巨资。
政府应安商亲商富商
总有一些回归者,如我踏上回归之路。在回归温商的档案里,我的回归金额是1000多万元。有官员对我说,才1000多万,现在回归的都几亿几十亿元。我顿时羞愧难当,于是低头做人,终不敢对人提及是回归者。
想当年携数百万去外地投资,外地招商官员将其奉若贵宾,专门成立一个以区委常委为组长的帮扶小组,来帮助企业在当地建设,并承诺凡涉及当地政府任何部门的事,都小组解决无须投资者本人出面。
十几年来,我在投资地竟然没有请当地任何政府官员吃过一顿饭,但却给当地留下10余家外资企业。回归温州的这些年,我的企业已经成了普通的本地企业,该怎么过就怎么过,投资的事也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回归者已进入当年政府的政绩,现在政府需要的是新的回归者,新的政绩。我一直在想,温州真的做好招商准备了吗?
在任何地方的招商宣传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话:安商,亲商,富商,你发财我发展,但在温州没看到。在这里,只有招,没有安,更别谈亲和富了。这就如你很卖力地推荐一件产品,产品卖出了,你却没有任何的售后服务,任由其自生自灭。最近一件回归企业集体状告政府的案件,就是对回归制度不完善的最好诠释。
面对回归,我想对当地政府说:善待本土企业,他们坚守本土,为本土建设在做贡献,不可忽视他们的存在。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本土企业就是那棵梧桐树。善待回归企业,别以为回归了就完事了,他们不好,会造成连锁反应,也会直接影响招商效果。
面对回归,我也想对在外的温商说,你们在外拼搏不容易,真要回归,自己得先做好准备。“你们的今天来之不易,慎重再慎重。”
(作者为在外温州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