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叶檀
互联网涉及去中介、降低成本的影响力较为可靠,涉及制度改革、信用提升则较为困难。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大可能通过互联网得到解决。
融资成本高,本质上是风险识别度成本高,即无法通过准确的风控体系在最短的时间内识别出企业诚信与否,只能到一家家企业摸底调查,而线下的调查就是高成本活动。
大型电商能够通过平台数据、支付系统控制降低成本,但不可能溢出平台,如果一家企业没有在该电商平台上交易,就难以进行识别。这是P2P难以有根本性推进的原因,因为P2P本身不能解决风险识别问题。
融360最新发布的网贷评级报告显示,P2P网贷行业整体坏账率上升,部分平台的坏账率在20%左右。20%并不是个准确数据,P2P行业在计算坏账率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各个平台对于坏账率的界定标准和计算方式差距较大,在计算公式上,P2P平台一般采用坏账总额除以贷款总额,但在逾期时间的选择上则标准不一,多为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不等,那么平台设定的逾期时间越长坏账率也就会越低。
此前很多P2P高管都曾表示坏账率很低,在3%以内。也不能说这些高管说谎,一个行业连至关重要的标准都不确定,可见未来风险之高。
P2P平台“赢多多”声称办公地点设在银监会办公楼,银监会紧急发布声明,“办公楼仅为本部门使用,从未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入驻办公”。
这凸显出监管部门的尴尬:过度监管可能妨碍创新,违背移动互联、草根创业精神,而视若无睹则违背全球金融监管原则。一些P2P平台因此大打擦边球。
毫无疑问,因为对接效率与便利性,未来P2P还将增长,若不能解决信用问题,那么P2P就可能成为民间高利贷的简单翻版。
互联网可以通过大数据运算解决风控难题,不必到线下去一家家调查,就能通过运算精准为某个人、企业的信用定位。这是个美好设想,即使在互联网时代,股票行业分析师还得一家家去跑上市公司,跑上市公司的交易对手,找到第一手资料。尤其在财报准确度存疑的背景下,实地考察更重要,更不必说现实中信息往往还是一座座孤岛。
个人的信用卡账户信息由银联等信用卡机构掌握,个人信用为央行征信平台所有,但互联网千人协会秘书长易欢欢曾表示,“现在央行只有1.8万人的征信系统,征信体系不完善,我不认为P2P模式在中国能有多大的发展。”企业信用在工商、税务等部门,目前有黑名单可供查询,所有这些信息都还不足以作为互联网金融公司大数据运算的基础。
CNBC提到一家类似于LendingClub的中国P2P公司点融网,这家由老虎环球基金支持的公司,要求借款人允许它从银联等发卡机构购买数据以评估现金流,可以使用未来的收入作为抵押贷款。如果欠款不还,就在微博发帖子公开要求偿还,这被CNBC称为“羞辱性还款工具”。在点融网的网页上,自豪地公开写道,“点融网根据风险定价原则,客观公正地根据借款人的资质和贷款性质指定合理的利率区间”。事实上,点融网的创建人郭宇航承认,风险控制绝大部分用的还是传统手段。
多数人选择P2P平台,看到的是背后控股股东的实力,有没有隐性的信用担保,虽然央行出台政策明确坚定P2P网站只能做中介平台,不得建立资金池和提供本金保障制度,但植根于中国信用土壤中的隐性担保不可能彻底消失。
互联网金融有美妙的前景,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把借贷双方撮合在一起,我们不再需要那么多门店,但互联网金融仍然无法解决刻意欺诈,在信息孤岛上没有办法进行大数据运算,就算超前的P2P进行了小额分散投资,仍然无法根除无所不在的信用风险与不可避免的制度摩擦。
互联网金融与电商平台一样,若想降低融资成本,起码从现在来看还不太现实。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