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进口化妆品关税将降一半 欧莱雅率先下调进口品牌价格

    每经网 2015-05-26 21:41

    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欧莱雅集团5月26日晚间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证实,下调大部分进口产品的价格。这意味着,赫莲娜、兰蔻、碧欧泉等欧莱雅旗下中高端进口品牌将全面下调在中国的零售价格。

    每经编辑 王霞    

    每经记者 王霞 发自上海

    从6月1日起,进口化妆品关税税率从5%下调至2%的消息刚出不久,中高端的化妆品集团有了动作。

    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欧莱雅集团5月26日晚间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证实,下调大部分进口产品的价格。这意味着,赫莲娜、兰蔻、碧欧泉等欧莱雅旗下中高端进口品牌将全面下调在中国的零售价格。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欧莱雅的这一举措表面上因关税税率下调,实则为提升业绩的举措。其背后的原因则是随着海淘、跨境电商、境外旅游等新兴渠道的崛起,对高端化妆品的境内消费产生了很大影响。

    欧莱雅率先降价

    “尽管此次进口关税的降幅对零售价格的影响极为有限,欧莱雅作为化妆品行业的领导企业仍然决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下调大部分进口产品的价格。” 欧莱雅在给记者的声明中表示。

    同时欧莱雅称,非常欢迎中国政府将护肤品进口关税从 5%下调至2%。 近年来,面对研发、生产及人力资源各项成本不断增加的压力,欧莱雅保持了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

    但是欧莱雅这次并没有公布降价的品牌与降价幅度,据了解,具体的信息可能在最近几天出台。记者了解到,欧莱雅的大部分大众品牌比如巴黎欧莱雅、美宝莲等均为本土生产,而所谓进口品牌则包含赫莲娜、兰蔻、碧欧泉等高端品牌。

    实际上,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响应国家政策”可能更多的是公司选择的契机和说辞,在欧莱雅的降价的背后,则是欧莱雅提振中国业绩的一种方式。

    化妆品观察专家冯建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际上关税总体对零售价格并不是很大,这次欧莱雅调整的是其系统矩阵中的塔尖品牌,与渠道有很大关系,这些品牌均属于百货店品牌。“关税看似下降了,但是作用成本在产品成本微乎其微,即使全部降掉也不是很大的事情。”

    根据公司最新的年报, 2014年欧莱雅中国实现销售143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7.7%,2014年以来增长率首次跌破两位数。凯度指数中国区总经理虞坚告诉记者,目前,整个快速消费品的市场增长受到挑战,温和增长或成为常态。

    而面对商业环境的变化,欧莱雅针对中高端品牌也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例如欧莱雅今年有一项计划是将旗下高端品牌兰蔻引入到五线城市。而在之前,欧莱雅在渠道下沉的表述中,更多只是提到二三线城市。并且从去年开始,欧莱雅旗下中高端品牌陆续“触网”,今年旗下超高端品牌赫莲娜也已经入驻猫旗舰店。

    中高端化妆品市场环境变化

    实际上,这并不是我国首次对进口护肤品关税进行调整。2013年1月1日起,我国对进出口关税进行部分调整,其中护肤品的进口关税税率从6.5%降到5%。但是,与今年动作不同的是,在当年,包括保洁旗下SK-II、迪奥、香奈儿、资生堂、欧舒丹、娇韵诗等品牌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价格上调,其理由为原料、人工等成本的上升。

    出现这种反差的背后,是中高端品牌生存环境的变化。一直以来,国内的进口化妆品与境外同款产品、免税店的差价普遍存在。据此前财富研究院的监测,高档进口化妆品的平均内外价差区间在50%~100%。

    而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商、境外旅游、免税店消费、海淘消费的崛起,中高端化妆品境内消费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欧莱雅也坦承,此次下调进口产品价格也为了鼓励消费者境内消费。

    “境内化妆品价格与境外差别如此之大这是一个现实。未来随着自由贸易区、跨境电商的发展,渠道的变化对中高端冲击更大。” 冯建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高端化妆品虽然总体量在提升,但是新常态经济环境下的消费者对于价格仍非常敏感。

    很显然,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欧莱雅此次率先降价,对中国中高端化妆品市场的影响将不言而喻。冯建军称,百货店品牌可能会考虑降低产品价格,但是即使降价措施出台,也不会引起消费者进行疯狂购买。

    雅诗兰黛方面在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问询时表示,雅诗兰黛公司对政府拉动国内消费的举措深表支持。“中国市场对雅诗兰黛集团来说至关重要,我们深信此举对未来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一步。我们将积极评估此举对业务的影响。”

    实际上,中高端化妆品在中国市场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变革,此前对于“触网”相对谨慎的中高端品牌也开始放下身段拥抱互联网浪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中高端美妆品牌在天猫开设旗舰店的时间表显示,2012年仅有2个中高端品牌官方入驻天猫,但是在过去的两年增速明显加速。其中,2013年有4个,去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2个。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天津松江13亿设产业基金 试水“上市公司+PE”模式

    下一篇

    吴刚加盟“我的车城” 车企高管跳槽做电商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